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垃圾填埋场深15米,地面堆高17米,覆盖面积达15.96万平方米,经岁月洗礼,完成从“土地裸露”到“绿意盎然”的华丽蜕变

百万吨垃圾山“长”成生态绿丘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5-20 07:06



运行17年之久的垃圾填埋场,完成从“土地裸露”到“绿意盎然”的华丽蜕变。 陈中未 摄

□保定晚报记者 郝子帅 王艳娇 通讯员 郝长鸿

5月19日,微风拂过,碧绿的草浪层层翻涌,纯白野花在暖阳下肆意绽放,喜鹊与麻雀结伴掠过天际,一幅生态美景映入眼帘。

在位于东风路与东二环交口东侧,市执法局环卫服务中心填埋场,经岁月洗礼,终于完成从“垃圾堆积”到“绿意盎然”的华丽蜕变。

这座垃圾山深15米,地面堆高17米,覆盖面积达15.96万平方米。2001年投入使用,至2017年圆满完成使命。17年间,填埋场默默“吞噬”着主城区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印记。

如今,经过封场治理、生态修复等系统性工程,垃圾填埋处理后的裸土层被覆盖上防渗膜与营养土层,耐旱植被扎根生长,荒芜之地逐渐披上绿装。

从“灰色伤疤”到“城市绿肺”,这场跨越时空的“生态逆袭”,不仅重塑了城市的地貌景观,更彰显了“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新颜值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纯白野花在暖阳下肆意绽放。   郝子帅 摄

“兜”住生态底线

17年构筑填埋场无害化“双重壁垒”

“回顾垃圾处理的发展历程,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始终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市执法局环卫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伟回忆道,在垃圾处理的发展历程中,从早期简易堆填到现代化处置的转变,见证着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进步。

2001年,这座库容达372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它严格遵循国家卫生填埋标准,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有效阻断了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填埋场采用‘水平防渗+垂直防渗’的全方位防护体系,像‘锅’一样把垃圾兜起来。”市执法局环卫服务中心技术科科长兰杰说,生活垃圾产生的恶臭气体,存在危害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隐患。实现“无害化”处理,既是守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市民生命健康的关键之举。

为此,垃圾填埋场防渗膜特别选用韩国进口HDPE材质。这种膜具备出色的防晒性能,且耐腐蚀、耐磨损,使用寿命长,为地下水构筑起坚实的防护屏障;作业期间,除臭和消杀工作同步进行。为防止蚊虫滋生,工作人员定期喷洒消杀药剂;针对垃圾产生异味,采用生物除臭药剂,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进入卫生填埋阶段后,环卫服务中心采用分区分单元的精细化作业模式。填埋垃圾后,使用德国进口压实机进行高强度碾压,确保压实率达90%以上,以此有效控制填埋体后期沉降风险,保障堆体结构稳定性,最大化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为后续生态修复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直至2017年7月,填埋区停止接收生活垃圾,长达17年的填埋作业正式画上句号。

工作人员进行除草工作。       郝子帅 摄

千吨垃圾“焚烧新生”

智慧转运站打通城市处理“最后一公里”

不进行填埋处理,主城区每日千吨的生活垃圾又该去往哪里?

2017年,垃圾转运站正式运行,环卫服务中心实现垃圾处理从“填埋”向“焚烧”的系统性变革。

“转运站投用后,生产科的工作重心转向‘精细化管理’,通过垃圾过磅称重,实施‘科学派位’调度,确保单个容器荷载不超限,最大化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处理能力从早期日均1000吨提升至2020年的1200吨,实现‘日产日清’,保证生活垃圾无积存。”生产科相关责任人霍景超说。

焚烧处理的优势在此过程中逐步显现,密闭化运输体系杜绝了异味扩散与渗滤液泄漏,实现废物资源化。

作为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器”,中心承担着主城区全品类处置任务:非管网连接公厕的粪便通过专用粪便处理系统集中处置;洗扫车收集的泥沙与居民生活垃圾均在此完成末端消纳……,堪称守护城市环境的“最后一道关卡”。

随着城市治理精细化需求提升,中心职能从传统生产单位逐步转型为“环境卫生服务枢纽”。

“中心拥有全市唯一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采用国内先进垂直压缩设备,在河北省处于领先水平,能快速、高效完成生活垃圾的处理、转运工作。”生产科相关责任人霍景超说,中控室作为转运站“智慧大脑”,可以实时调度垃圾车分流,预判车辆负载峰值,动态分配压缩容器,确保压缩容器空间最优利用,完成安全管理与车辆指挥同步推进,保障作业高效有序。

自2021年,环卫服务中心强化内部管理以来,中心以职能扩展为契机,深化数据分析与问题闭环处理。目前,主城区6家保洁公司作业车辆全部配备GPS定位系统,实现作业轨迹实时监控,推动环卫作业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

44个沼气收集井持续吸收垃圾降解产生的沼气。      郝子帅 摄

覆土成绿丘

生态封场绘就“蝶蜂共舞图”

2024年12月,随着最后一层覆土覆盖完毕,这座十七年承载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使命的填埋场正式完成生态封场工程。

通过堆体整形、终场覆盖、填埋气体收集系统、雨水收集导排、渗滤液导排系统、生态修复系统等全链条施工,填埋场构建起集污染防控、资源循环、生态重塑于一体的立体防护网,实现了填埋气体100%收集处理、渗滤液全封闭导排处理的环境治理目标。

封场顶部,宛如一片绿色海洋,白三叶沐浴阳光如浪花翻涌,44个沼气收集井如精密的“地下触手”,将管道延伸至防渗层下5米深处,持续捕获垃圾降解产生的沼气,通过专用管网输送至场边的“火炬”焚烧装置,使可燃气体充分燃烧,完全杜绝了安全隐患。

5月份正值封场景观最美时节,花开绿野,蝶蜂飞舞,还有喜鹊、麻雀等鸟类在这里安家筑巢。生态画卷之上充满了期待与畅想。

王伟说:“当前,填埋场内沼气还未完全排清,堆体沉降未完成,还有坍塌隐患。计划待堆体进入稳定期后,将该区域作为生态游园对市民开放,到时这里也会像鲁岗公园一样,成为市民俯瞰城市的新地标。”

生态封场工程竣工蕴含的重要意义,不仅表现为封场后垃圾渗滤液逐渐减少,填埋气处理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绿化工程实施后周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更体现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建设一个高品质、有韧性的现代化新保定贡献环卫力量。

当垃圾山成为历史,当绿地与城市共生,涅槃而成的生态高地,正以环境治理之笔,让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