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7-14 08:00
□保定日报记者 刘羽轩
盛夏时节,涞水县西侧的其中口乡,拒马河穿境而过,山势起伏下,泛起阵阵绿波。
7月6日上午,其中口乡东河山村的爱禾家庭农场里,负责人董凤先早早来到这里,巡视着22个鱼塘,增氧机在旁边规律地打着节奏,一尾尾虹鳟、金鳟正开心地畅游在鱼塘里。
自2022年,东河山村两委创新以“党支部+合作社+农场”的新模式,鼓励本村村民回乡投资。村民韩立东便抓住机遇,注册涞水县爱禾家庭农场作为经营主体,开展冷水鱼养殖项目,并努力促成其他村民、主体共同发展,联合经营。
“冷水鱼是指那些只能在较低水温环境中生存的鱼类,正如我们现在养殖的虹鳟鱼,它们通常生活在水温不超过20℃的水域中,生长条件相对苛刻。”韩立东向记者介绍,“我们东河山村的泉水水源充足,水温常年控制在9℃—16℃之间,正好符合养殖冷水鱼的先决条件。”
有了水质条件的支撑,其他条件也要面面俱到。董凤先向记者说起自己的养殖经验:“虹鳟鱼的养殖需要严格控制水质和水温,并合理调整饲料投饵率,才能保证其健康生长。”从鱼苗的投放、饲料的选择到日常的水质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董凤先大量的心血。“得益于咱们的水质好,出鱼品质高,做成的生鱼片口感爽滑、味道鲜美,深受顾客喜爱。”董凤先笑着说。
在鱼塘边不远处,有个白色的科技感“小盒子”,原来,这个是保定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研究员带来的“智能增氧系统”,系统智能终端连接着国家数字渔业创新平台,可以实时扫码监控各项指标。“现在溶氧量、pH值、水温及增氧机运行状态都能够实现指标实时监测,为我们大大降低各种养殖风险。”董凤先指着它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爱禾家庭农场冷水鱼项目,一期、二期、三期鱼池都已经投产,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总占地面积60余亩,年产虹鳟成鱼30万—40万公斤,年销售额达600万—800万元。
同时,爱禾家庭农场不仅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吸纳农民就业,还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互助模式在全乡推广,为村里带来最大经济效益。
“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去外面打工,还有可观的收入,我们都特别开心!”“00后”员工杨嘉轩正拿着饲料桶在鱼塘边对着鱼儿们投喂。谈到收入他脸上露出笑容:“我们淡季的时候能挣4000元左右,旺季时可达到8000元,比外出打工挣得还多。”
东河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土地承包形式与爱禾家庭农场合作,村集体年底分红20%,村集体收益进一步增加。其中口乡党委书记董凯对东河山村冷水鱼养殖很有信心,他说:“下一步,在全力保证冷水虹鳟养殖主业的同时,逐步增加中华鲟、三倍体虹鳟的养殖份额占比,并针对北京冷水鱼传统市场和冬季垂钓市场进行配送,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吸引外来资金建设冷水鱼冰鲜产品加工车间,让我们的产业进一步扩大。希望我们品质优良、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的冷水鱼可以出现在各地餐桌上,打响我们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