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7-15 07:43
□保定日报通讯员 李 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国共产党最早发起全民族抗战号召,高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一份份坚决彻底的抗日宣言激扬起保定人民的抗日士气,1931年9月底到10月初,抗日宣传频掀高潮。
1931年9月26日,保定各界群众抗日救亡大会在南关公园东门外召开。代表们不论身份地位、不论年龄籍贯,争先恐后上台发言,坚决反对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这次大会后人民更加团结起来,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抗日救国”“日本帝国主义从中国领土滚出去”等口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宣传迅速在古城的热土上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
有“小苏区”之称的保定二师充分发挥其党团组织优势,主动联络河北大学、女二师、育德中学、志存中学、培德中学、同仁中学(保定一中的前身)、省立六中,建立“保定学生联合会”,召开保定青年学生抗战誓师大会,组成有200多名学生参加的抗日义勇军。省立六中成立“反日会”,自筹经费建立起5个宣传大队,并于9月30日携宣传品到京汉铁路石家庄至高碑店段沿途各县进行宣传。同仁中学在罢课示威的基础上组成7支抗日救国南下宣传队,分赴定县(今定州市)、石家庄、正定、新乐、望都、唐县、曲阳等地。
同仁中学、省立六中、育德中学、女二师、河北省立农学院、省立第二职业学校等还相继组建学生义勇军,保定郊区成立了农民义勇军,出操练武,学习杀敌本领,准备奔赴抗日前线。
在中共中央的指引下,保定党团组织紧锣密鼓发起抗日宣传,不仅在广大工农群众中宣传了党的抗日立场和主张,而且在当时社会的中上层人士中也普及了抗日救亡的道理,广大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也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保定城乡抗日救亡宣传再掀热潮。各级党组织立即发起广泛动员,发动城乡和社会各阶层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彭真于1937年7月底亲自到保定指导民先队,指导武装斗争和建立根据地的各项活动。
农学院、医学院、乡村师范、高职等各学校的学生纷纷走出校门,联合各界人士组成宣传队、救护队、慰问团,开展抗日活动。大批青年学生在天华市场、城隍庙、大慈阁、西关火车站等繁华地段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通报前线最新消息,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队伍不断扩大,人员越来越多,城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驱逐日寇出中国!”“拯救中华民族!”等大字标语。抗日募捐活动也随即展开,爱国艺人在保定各戏院组织多次义演,募捐上万元和一大批金银首饰。
县乡村的抗日救亡宣传同样此起彼伏。以完县(今顺平县)为例,中共保属特委委员刘秀峰、陆治国等人在寨子村以开设中药铺为掩护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并在峰泉小学召开抗日骨干座谈会,酝酿建立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10月25日,汪紫峰受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派遣,带领随营校20名学员,从阜平到寨子村,同刘秀峰、陆治国会合,召开村民大会,选出村战地动员委员会,全县范围的抗日宣传立即掀起高潮。
在阜平县,七七事变的当月,原在北平、天津、保定、宣化等地读书和工作的一批返乡知识分子就联合教育界人士发起“阜平各界抗敌后援会”,购买收音机,收听战斗消息,张贴抗日简报,动员全县各阶层人士,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团结抗战。
1937年8月,中共平汉线省委成立后,广大党员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组织抗日武装。高阳、蠡县、博野、安新的老党员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中共定县县委成员通过分片包干深入乡村开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