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7-17 08:05
良丰晓月总经理梁卓向记者介绍鲈鱼生长情况。丁梦圆 摄
□保定日报记者 陆 征 见习记者 丁梦圆
万木葱茏,夏意正浓,7月10日,在河北良丰晓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良丰晓月”)智能温室内,成群的鲈鱼畅游在模拟自然水流的赛道式循环养殖节能鱼池中。一旁的立体菜园,芹菜嫩绿,生机盎然。温室外,经过处理的养鱼尾水汩汩流入稻田,一幅鱼、稻、菜共生的生态画面跃然眼前。
“看好了!”鱼池旁,公司总经理梁卓手持一支路亚鱼竿,手腕轻抖,鱼线划出一道利落弧线。短短三秒,一条体长近30厘米的鲈鱼被精准钓出水面。“这个池约有6万尾鲈鱼,预计最终产量达4万公斤。它们今年2月入池,如今每条已长到一斤左右。”梁卓介绍说。
这组数字背后,是养殖效率的惊人跃升。按鱼池实际占地面积计算,1立方米水体可产出约70公斤鲈鱼,每亩年产量平均达到3万公斤。这一产量远远超过传统鲈鱼养殖每亩1500公斤的年产量,用地效率足足提升20倍,而尾水综合利用率高达90%以上,能源节省率达50%,接近“零排污”。
支撑如此绿色高效工厂化养殖的,是良丰晓月自主研发的生态智能数字化节能鱼舱系统。精准控温、高效水质净化、创新的跑道式循环养殖池……多项国家授权专利在此汇聚,引领工厂养鱼迈入标准化、数据化的新阶段。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鱼的一生。”梁卓带着记者走进施工建设中的智慧渔业控制中心,未来这里将成为整个养殖场的“神经中枢”。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每一方水体的溶解氧、酸碱度、浊度、温度等关键指标将被实时捕捉,数据通过无线网络源源不断汇入云端平台分析处理,实现养殖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在这里,每一尾鲈鱼的溯源精度更是令人惊叹。“从鱼苗入池那一刻起,到成鱼被端上餐桌,每条鱼都拥有其专属的‘电子身份证’,每个成长阶段都有据可查。”梁卓解释说,每条鱼的“家谱”、专属“食谱”,乃至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小状况”,在溯源系统中都一目了然。这套系统,正推动良丰晓月的水产品安全监管,从传统的“经验判断”迈向坚实的“数据决策”。
移步至检测室,透明容器中,几条新生的鲈鱼苗如银梭般轻盈游弋。“这是我们自主繁育的第一代鲈鱼苗,正在进行抗寒性状选育。”梁卓指着那些仅约1厘米长的小生命说。
鲈鱼本是暖水性鱼种,低温环境下便停止生长甚至死亡,这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北方地区大规模鲈鱼养殖的关键瓶颈。“传统露天鱼塘养殖,水面一结冰就无法投喂,鱼苗不长个儿,北方鱼塘一到冬天就进入‘冬闲’。”梁卓道出行业痛点。
为攻克难题,自2024年起,良丰晓月联合水产科研专家,从数千尾鲈鱼中筛选耐寒个体。历经一年攻关,成功自主繁育出第一代鲈鱼苗。梁卓形象地比喻说:“我们要为鲈鱼穿上‘羽绒服’。只有突破这道关,北方鲈鱼产业才能真正扎下根来。”
在科技赋能养殖端的同时,良丰晓月的目光还投向更广阔的产业链下游。
走进土壤方舟藻种培养实验室,数个透明圆锥形光生物反应器有序排列,绿色藻液随着翻滚的气泡缓缓涌动——这是良丰晓月自主培育的微藻“工厂”。“可别小看这些微藻,它们在净化水质以及作为饲料添加剂等方面,作用大着呢!”梁卓拿起一瓶藻液轻轻摇晃,细小气泡折射着微光。
目前,微藻“工厂”每月可生产30吨微藻液,不仅可覆盖10万亩大田的施用,还能在水产鱼类、畜牧类健康养殖,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大展拳脚,辐射带动京津冀地区的微藻研究及市场发展。
“通过精准调控微藻种类与投喂比例,我们的鲈鱼正在向功能性食品方向转化。”梁卓介绍,公司已锁定细分市场,计划今年冬季推出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产品线,包括富含EPA适合老年人体质的鲈鱼产品、富含DHA契合儿童成长需求的鲈鱼产品,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陆上鱼池的科技革命,到抗寒育种的执着攻关,再到功能性食品的前瞻布局,良丰晓月正以创新为笔,在燕赵大地上描绘智慧渔业新图景。
驻足于这180亩生机盎然的“小生态圈”,梁卓目光坚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养好鱼,更要构建贯穿养殖、加工、研发的全链条体系。以科技赋能,推动产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贡献‘良丰晓月’的特色智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