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让更多学子找准人生坐标

——保定高中阶段融通改革实践综述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7-24 08:21

□保定日报记者  孙  鹏

7月20日,时值暑假,蠡县大百尺中学学生孔伟林正在自学学校开发的职普融通融合课程。“在职普融通实验班,我接触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发现自己这方面有特长,专业成绩也不错,目前已经确定了对口升学方向。”孔伟林说。

孔伟林是我市职普融通实验班众多学子中的一员。3年来,我市作为全省唯一“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试点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战略部署,聚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核心,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打造“文化筑基、技能赋能、路径可选”特色育人之路,有效缓解“职普分流”焦虑,为不同禀赋学生搭建多元化成才“立交桥”。

政策引领,机制破冰,打破壁垒畅通“双向流动”

职普融通,关键在于打破制度性壁垒。

我市试点以学籍“双向流动”为突破口,赋予学生基于兴趣和潜能评估的“二次选择权”。在高一年级末这一关键节点,符合条件的职普学生可申请互转。

定兴县北河中学首届职普融通实验班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于海,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我中考成绩300多分,今年职教对口高考超过了600分。”于海感慨道,“当初选择职普融通实验班是老师的引导,现在看来,这‘二次选择’成就了我的成绩跃升。”定兴县北河中学首届职普融通实验班160余名学生,今年高考本科上线近40人,单招录取超30人,学生多元发展成果斐然。

同样,高碑店市第三中学学生罗佳怡、张晨曦则代表了从普高转向职普融通的成功案例。她们中考成绩在480分左右,在普通高中班级处于中游,高二时基于对自身兴趣和职业倾向的清晰认知,选择转入本校职普融通实验班。两人期末联考总分与名次均大幅进步,不仅稳居班级前列,更远超联考本科线。目前,我市已有14名学生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考核,成功实现学籍互转,验证了“双向通道”的可行性与生命力。

课程重构,育人为本,融合创新锻造“复合素养”

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日前组织召开全国职普融通课程教材建设培训会议。市教育局专题汇报保定职普融通试点工作经验,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

如何确保职普融通班学生既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又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这是试点成败的核心——全市各试点校勇于探索,构建独具特色的“融合型”课程体系。

“高一强基固本,高二高三强化专业、突出特色”已成为各试点校的主流模式——高一年级,实验班学生同步学习普通高中全部文化课程,使用普高教材,参加全市统考,同时嵌入1至2门专业启蒙或基础课程,筑牢文化根基,激发专业兴趣;高二、高三年级则全面转向中职课程体系,在强化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的同时,系统开设专业技能课程,着力培养技术技能。

立足于解决普职教材差异、衔接不畅等问题,各试点校积极研发校本资源。如定兴县北河中学与定兴县职教中心联合开发《计算机网络实训教程》《VB程序设计教程》等校本教材,填补适配性课程的空白。

多元评价,路径畅通,人人皆可绽放光彩

职普融通的目标是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畅通多元成才路径。

顺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建筑类专业学生田子璐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者。中考未达普高线的她,动手能力强,对建筑模型充满热爱。职普融通实验班“文化课+专业技能(制图、构造等)”的“双轨”培养模式深深吸引了她。

扎实的文化课学习显著提升田子璐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其文化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被评为“学习标兵”,专业技能领域更是她的舞台。凭借精湛技艺,田子璐在市级中职技能大赛中勇夺建筑类二等奖,正全力向省赛乃至国赛的目标冲刺。“‘文化+技能’两条腿走路,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升学就业我都有底气。”田子璐这样告诉记者。

“3年试点成效显著,去年全市9个职普融通实验班计划招生500人,报名人数4100余人,生源质量实现质的飞跃,400分以上学生占比超90%。”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职普融通试点通过机制创新、课程融合、路径拓宽,有效回应广大群众对教育多样化及高质量发展的期盼,为培养更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借鉴的“保定经验”,未来也将助力更多学子找准人生坐标,实现青春梦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职普融通的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