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8-11 08:11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李 萌 实习生 常庭灿
“他家里只有两个守寡的儿媳妇和几个无父亲的孩子,没有劳动力,老人家的遭遇太悲惨了。可是他的态度表现却非常刚强,并不给人悲观绝望的印象。他的形象使我久久不忘,这就是我创造朱老忠形象的开始。”
8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保定学院保定作家群文学馆。玻璃展柜中,保定蠡县籍作家梁斌在其手稿《谈〈红旗谱〉的创作》里这样写道。
稿纸边缘虽已微微卷起,字迹却依然清晰:“凡是看过《红旗谱》的同志都喜欢朱老忠这个人物,被朱老忠所感动。”
“朱老忠率领农民斗争的篇章,正是取材于梁斌家乡发生的‘高蠡暴动’。1957年,《红旗谱》出版,迄今发行量突破500万册,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保定学院保定作家群文学馆讲解员聂晶晶说。
在暖色灯光的映照下,不同时期生活于保定、书写保定的作家手稿和不同版本的作品,瞬间将读者带回烽火连天的冀中平原,去感受保定作家群笔下刚烈不屈的民族精神。
《红旗谱》中,“天塌下来,我朱老忠接着”的慷慨担当让人感佩;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里,水生嫂用柔情凝结的誓言“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至今痛彻人心;李英儒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对儿子说“我生养了你的身,共产党养了你的心!”,更折射出信仰高于生命的革命者灵魂,令人动容……
聂晶晶介绍,1938年4月,梁斌任新世纪剧社社长,带领演员们在枪林弹雨中巡回演出,“他白天编排抗战剧目,夜晚伏在油灯下创作剧本。舞台不固定,敌人一来,就得立刻转移。”她指出,保定作家群有一个鲜明特征——他们先是战士,后是作家。
保定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美誉,战略地位关键。当抗战烽火燃遍华北,这片土地就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现象“保定作家群”。彼时,这个作家群以梁斌、孙犁为主帅,包括徐光耀、冯志、李英儒、刘流、邢野、孔厥、袁静、李克、王林、路一、远千里、张朴等。
翻阅作家们的履历,“先是战士,后是作家”这一特质,鲜明地昭示着他们双重身份的精神底色。在时代洪流中,他们怀着对救亡与革命的无限热情,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就是适应时代,把握人民的需求,迎接挑战。
1930年,梁斌考入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参加过护校斗争,加上后来在剧社期间的经历,催生了他创作《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父亲》等多篇反映农民革命的小说。1937年后还曾任游击大队政委。
1933年,孙犁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三年后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7年投身抗日,他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他创作的《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等多篇作品,深刻反映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其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广泛影响了保定本土作家。
保定清苑籍作家李英儒在保定志存中学完成学业后开始文学创作,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他返回故乡参加抗日救亡。1942年抗战最艰苦时期,李英儒以教师身份为掩护,潜入敌穴搜集情报,建立起秘密交通线。
这段经历,正是李英儒不朽之作《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现实源泉。这部反映共产党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风靡全国,被译为英、日、俄、德、朝等10多种文字风行海外,后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影响力延续至今。
1941年5月27日,“冀中一日”集体写作运动席卷冀中大地。上至老翁,下至儿童,近10万军民提笔记录抗战点滴。当满载文稿的马车驶向编辑部,孙犁与同仁耗时数月,从5万多篇来稿中精选出200余篇,集结成30多万字的《冀中一日》,并于同年10月上旬出版。
这场运动不仅催生了杨沫、徐光耀等文学新苗,更让孙犁在编纂过程中淬炼出《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这部在战火中诞生的创作指南。
…………
回望上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红色经典,半数作品与保定血脉相连。保定作家群以饱含血泪和激情的文字,再现中国革命的浪潮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其篇章无不轰鸣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回声。
保定作家群的诞生,绝非偶然。
在中国现代史上,保定不仅是河北乃至华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较早兴起的地方之一。1922年,保定就建立了中共保定小组,1931年在保定西部的阜平县建立了华北地区最早的苏维埃政权。这里曾先后爆发过震惊全国的“完县五里岗暴动”“二师学潮”“高蠡暴动”等革命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八路军在保定打响了华北敌后抗战的第一枪,建立起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人民战争,运用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多种灵活机动的斗争形式,狠狠打击侵略者。
在这些伟大的斗争中,有许多英勇悲壮的真实故事,涌现出无数出生入死、顶天立地的革命英雄,如狼牙山五壮士、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等。这些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不仅是锻炼培养作家的革命熔炉,也是激励作家拿起笔进行创作的巨大推动力量,同时还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最丰富、最生动的素材源泉。
硝烟中的笔耕不辍,为保定作家群播下了不灭的火种。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文学画卷,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保定学院作家群文学馆内,一面“四代谱系墙”,无声述说着文脉的赓续:梁斌、孙犁领衔的第一代之下,延伸出韩映山、申跃中为代表的第二代,以铁凝、陈冲等构成的第三代,直至当代中坚力量。
当铁凝的《哦,香雪》发表时,孙犁赞叹“从头到尾都是诗”;莫言从保定《莲池》杂志起步时,编辑毛兆晃的回信成为他文学路上的灯塔。展柜中,莫言的感言“人生如梦幻,弹指三十年。恩师已作古,其情何以堪”正是这温暖传承的见证。
“嘎子哥告诉我,什么叫勇敢。”文学馆的留言台上,一行稚嫩笔迹引人驻足。通过文学回望历史,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在泛黄的纸页与年轻的笔尖之间,完成了一场无声的接力。
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面映照历史的明镜。当我们翻开那些浸染着时代印记的文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荡气回肠的历史瞬间。
《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风云初记》《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保定作家群这些饱含家国情怀的文学巨著,不仅记录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更在字里行间激荡着永恒的爱国精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通过文学的独特视角回望历史,我们得以在感动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共鸣中坚定文化自信,让爱国情怀在心灵深处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硝烟弥漫的冀中平原上,一手握枪、一手执笔的文艺战士们在战壕里点燃文学的星火。如今,抗战烽火已过去八十载,那些用生命与热血书写的文字,依然如炬,烛照后世。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