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这里安葬着4位国际友人和36名为抗战牺牲的县团级以上抗日烈士,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

英烈长眠地 初心照后人

来源:作者:时间:2025-08-19 08:29

□保定日报记者 刘 澜 邱恩宇 霍若雯

“站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石碑都在诉说一段悲壮的抗战故事,每一寸草木都承载着不屈的抗战精神。这里不仅是安葬英烈的圣地,更是凝聚着中华民族风骨与国际主义情谊的历史教科书。”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5日,记者走进保定市唐县晋察冀烈士陵园,跟随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原馆长、晋察冀烈士陵园顾问陈玉恩的脚步,回望那段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民族救亡之路。

军城古地 热血铸就历史丰碑

晋察冀烈士陵园,坐落在唐县西北部山区军城镇南关村,距唐县县城45公里。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北宋时期杨家将曾在此抗辽杀敌,陵园所处位置正是“校场”,为宋代名将杨六郎练兵检阅的地方。

“当年对日作战频繁,不断有边区干部和八路军指战员牺牲,所以选定军城南关古阅兵场的一块官地作为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公墓,主要用于埋葬县团级以上烈士。”站在陵园门外,陈玉恩娓娓道来,“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公墓始建于1939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对公墓进行维修,1953年4月更名为晋察冀烈士陵园。”

整座陵园占地面积约68亩,由国际友人墓、金字塔形的抗战烈士公墓和纪念塔建筑群三部分组成,南北西三面为古城墙遗址,东临通天河,是中国共产党所建的较早烈士陵园之一。2009年3月,晋察冀烈士陵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被国务院批准并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这些沉甸甸的‘身份’,是历史赋予的荣光,更是后人对英烈的承诺。”陈玉恩说。

跨越山海 国际友人长眠于此

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山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如泣如诉,如歌如吟。

陵园林荫下,长眠着4位国际友人,他们分别是加美援华医疗队队长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队员柯棣华、加美援华医疗队护士琼·尤恩和奥地利医生傅莱,他们的陵墓承载着跨越国界、永不褪色的革命情谊。

“正对陵园大门的西面是白求恩墓。他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随陈玉恩话音抬头望去,墓园大门上方呈拱形排列着“白求恩之墓”五个大字,门柱楹联为舒同所题“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垂中华”,字体浑圆凝重、苍劲有力。墓园四周是八角形花墙,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环境幽深肃穆。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为伤员做手术时感染败血症牺牲,年仅49岁。他曾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有贡献’。如今,这座陵墓不仅是他的长眠之地,更成为国际主义精神的象征。”陈玉恩说。 

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建筑群。 陈玉恩 摄

白求恩墓的东南侧是柯棣华之墓。这座墓建于1943年,几经修葺,独具特色。其墓体为六角形,托着巨大地球模型,由百块大理石砌拼而成,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墓前雕刻逼真的柯棣华石像英姿飒爽,深邃目光凝视远方,仿佛仍在关注着这片他为之奋斗的土地。

“柯棣华是印度援华医疗队成员,1938年9月来到中国,1942年12月,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年仅32岁。他曾说,‘我要像白求恩那样,献身于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为了纪念他,1982年修缮时,工匠们特意将墓门改为坐西朝东,融入印度建筑元素,花墙上装饰的四个‘十’字,既象征红十字精神,也纪念他逝世40周年。”陈玉恩说,如今,常有印度友人专程来此,在墓前献上一束鲜花,诉说两国人民跨越时空的友谊。

白求恩墓北侧,汉白玉石棺静静安放,这里长眠着加美援华医疗队护士琼·尤恩。1938年1月,她与白求恩一同来华,在抗日战场救治伤员,与中国军民结下深厚情谊。1987年临终前,她曾留下遗嘱:“把我的骨灰埋在中国,埋在白求恩身旁”。这段跨越时空的战斗友谊与真挚友情,至今仍感人肺腑。

“最西侧是傅莱医生的墓地。”陈玉恩边走边说,1939年,19岁的傅莱只身来华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在晋察冀边区长期工作、生活和战斗,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国籍。2004年他在北京逝世,墓地建于陵园里,这里成为他与中国人民共同并肩战斗的永恒见证。

岁月如歌 代代铭记烈士英名

在陵园北侧梯形平台上,36座墓碑整齐排列,这里是抗战烈士公墓。平台横贯东西,上层松柏成行,两条石阶通道如天梯般通向顶端,36名县团级以上烈士就安葬在这里——骑兵团团长刘云彪、政委曾海庭,游击军司令员王溥,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杜伯华……每块墓碑上,都清晰刻着他们的生平与功绩。

“刘云彪是著名的骑兵骁将,1938年率骑兵团在敌后抗日战场屡建奇功,1942年牺牲时年仅29岁。1941年6月,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杜伯华因参加实验新药品中毒殉职……他们中,最大的不过40岁,最小的才21岁。”陈玉恩逐一介绍,难掩痛惜之情。

公墓中间,六棱形纪念碑如利剑般刺向天空,象征着英烈斩尽侵略者的决心。碑四周镌刻着晋察冀军区首长亲笔题词——聂荣臻司令员题词“热血洒遍边区,精神长存北岳”,王平题词“英灵永耀太行山”,刘杰题词“与古军城长留人间”……“这些题词既是对先烈的评价与赞扬,更饱含着深切怀念,激励后人踏着先烈足迹奋勇前行。”陈玉恩说。

公墓下方,长34米的碑廊里,10通石碑刻着2528名唐县籍烈士的名字。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后的英烈墙上,2333个名字密密麻麻,激励后人。还有49名散葬烈士被集中安葬于此,两座无名烈士墓静静伫立——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功绩永载史册。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刻下这么多名字?我都会告诉他们,因为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舍生取义的故事。如今,我们把他们刻在墙上,就是要告诉后人,他们从未被忘记。”陈玉恩说,每一块墓碑都是一座精神坐标,提醒人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陵园南侧,有一个一米多高的土台,原为宋代名将杨六郎的点将台,也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和边区政府召开军民大会的主席台。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白求恩之墓落成典礼、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等都在这里举行。

“说到纪念塔,总让人痛心又振奋。”陈玉恩说,1940年3月,聂荣臻司令员亲自选址奠基,边区军民全力支援:江家沟老乡捐出5亩地,群众人担车载运石料,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从日军铁道线抢钢轨……1941年8月1日,万余军民参加落成典礼,“这座雄伟的建筑,是在晋察冀边区物资极端匮乏,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建成的,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心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和品格的象征,是边区军民对抗战死难烈士的褒奖和敬意。”

1941年10月15日,日军进山扫荡,进入公墓后将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区所有建筑炸毁。只存在了两个多月的纪念塔毁在日本鬼子的炮火之下,成为日军侵华罪恶的铁证。

如今,为提升烈士陵园褒扬纪念功能,赓续红色血脉,经唐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唐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申请了晋察冀烈士陵园园区提升改造项目,工程历时一年,2025年4月竣工。恢复重建的晋察冀边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建筑群遵循旧貌,庄严肃穆。

传承未来 伟大抗战精神永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谈及抗战胜利80周年,陈玉恩感慨万千,“这80年是中国从浴火重生走向繁荣富强的80年。晋察冀烈士陵园所纪念的英烈们,是这场伟大胜利的重要力量,他们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

最好的纪念是不忘初心,最好的缅怀是接续传承。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察冀烈士陵园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学生、党员干部来到这里参观、瞻仰,也有来自加拿大、印度、朝鲜、美国、日本、新西兰、奥地利等国家的国际友人来这里参加祭典活动,缅怀这些为中国抗战奉献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

作为守护陵园多年的“老兵”,晋察冀烈士陵园园长耿红伟常对年轻党员说:“陵园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活着的教材。白求恩的手术刀、柯棣华的药箱、烈士们的家书……这些文物背后,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时刻激励着我们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历经80余载岁月沧桑,通天河畔的晋察冀烈士陵园,在越来越多人心中愈发雄伟。在纪念抗战80周年之际,耿红伟说:“从环境维护到文物保护,从展览策划到教育活动,我们将继续完善陵园基础设施,丰富展览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开展更多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更好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让伟大的抗战精神融入血脉、永续流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