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保定新闻>

他是从冀中农村走出的剧作家,手持文艺武器投身抗战洪流,在舞台上书写抗战史诗,创作出《王秀鸾》《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经典剧目——

傅铎:烽火岁月笔为枪

来源:作者:时间:2025-09-08 08:29

□保定日报记者 赵 琳 杨洪光

立秋时节,在保定市博野县城一处幽静的院落,当记者见到62岁的傅素省时,她正在悉心梳理一本本泛黄的书籍。摩挲着厚厚的《傅铎剧作选》,她沉浸于对亲人的怀念与敬重之情:“大伯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记者轻轻地翻开这本书,透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里,这位剧作家手持文艺武器投身抗战洪流,记录下冀中军民抗日斗争的艰苦卓绝与波澜壮阔。

1917年4月28日,傅铎出生在蠡县(抗战后期划归博野县)刘陀营村,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三。尽管家境十分拮据,但父母毅然卖掉薄地,供傅铎上完初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傅铎参与组建蠡县新世纪剧社,从此走上革命文艺道路。这和父母的支持分不开。“我奶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拥军模范,她不仅支持大伯和我父亲参加斗争,大‘扫荡’期间还冒着生命危险在家中掩护八路军,这些英勇事迹都成为大伯日后文艺创作中的鲜活素材。”傅素省回忆。

1938年秋,新世纪剧社奉命调到冀中区抗日联合会,改称冀中新世纪剧社,傅铎随同剧社前往,其间先后参演《游击队》《血洒卢沟桥》等话剧,成为剧社“台柱子”。1939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到华北联大文学院戏剧系学习。1942年,新世纪剧社与火线剧社合并,傅铎先后任火线剧社戏剧队队长、社部秘书、社长。他一直在戏剧舞台上摸爬滚打,可以说是生活在火线,战斗在火线,演出在火线,创作在火线。

阜平县曾是晋察冀边区首府。1944年12月,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在这里举行,持续整整一个月。一位年轻的同志不仅仔细聆听着战斗英雄和拥军模范的光荣事迹,更同他们反复深入交流,并认真记录下来。

他就是傅铎。这次在群英大会上的采访,诞生了解放区最早的歌剧《王秀鸾》和经典四幕话剧《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王秀鸾》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一名家庭妇女成长为边区劳动模范的故事。傅铎回忆这段创作经历时说,深县的张化泉、蠡县的李书亭、安新县的肖大鸾这三个人的事迹听着极为亲切,很受感动。她们成为主人公王秀鸾的原型。“一次一次地谈,一遍一遍地问。刨根问底,挖掘她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忧愁、欢乐。”更为重要的是,多年农村生活令傅铎学会各种农活,更让他亲身体味农民的人情世故与喜怒哀乐,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语言特征都无比熟悉。在群英大会结束后的返程路上,傅铎就进入创作构思的过程,不到两个月,完成了十三场歌剧《王秀鸾》的剧本创作。

时值1945年春耕季节,在当时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陷入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王秀鸾》在饶阳、定县、博野、蠡县、任丘、河间、高阳等县的农村巡演,歌声传遍抗日根据地,激发了人们劳动生产的热情,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战斗志。傅铎还在剧中扮演热心肠的“三秃子”,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这剧本把农民的生活、感情和田园劳作写得这样完美无缺,紧张动人,它使观众心胸宽阔,力量生发。”1946年,孙犁在看过这部剧后称赞道,“剧本的成功就因为傅铎同志本身到底是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

1948年冬季,保定解放后,火线剧社进城,《王秀鸾》在东大街电影院上演,座无虚席。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王秀鸾》作汇报演出,傅铎也作为冀中文艺工作者代表之一参加了大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该剧被誉为与《白毛女》齐名的解放区“四大名剧”之一。

如果说《王秀鸾》代表着劳动人民坚韧成长的力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就象征着革命者义无反顾的奋斗。

“放心吧,有我的命,就有他的命!”剧中的李大娘一语道破在抗日战争的滚滚狼烟与腥风血雨中,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死与共。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以1942年冀中抗日军民“五一”反“扫荡”作战及其以后的斗争为线索,围绕着八路军排长阎志刚负伤后的故事展开。主要素材也是从群英大会上几位拥军模范身上获取的,有安平县报子营村李杏阁大娘、深泽县西固罗村田大娘和安次县的关大娘。她们在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和地方抗日干部中不惧风险,特别是被誉为“冀中子弟兵的母亲”的李杏阁。这位出生在安国流昌村的老大娘,在大“扫荡”中,将八路军伤员背回家,彻夜不眠守护在炕头,整整九个多月,直至其伤愈归队。傅铎以崇敬的心情含着热泪听老大娘讲述着在敌人刺刀尖下的日日夜夜,“多么崇高的思想,多么美好的心灵。人民哪!母亲。”

在群英大会上,傅铎还访问了传奇式的战斗英雄阎嘎子和几位民兵英雄、孤胆英雄。他记录积存了许多宝贵材料,1950年进行创作前,又把自己抗战中亲历被敌人追捕在老乡家坚壁、钻洞、爬洼、突围、遇险以及母亲掩护八路军的事迹统统汇集起来,写出话剧剧本《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初稿完成后,很快得到审批通过,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排演,1950年10月1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正式公演,盛况空前,轰动北京。

在傅素省家客厅的醒目位置,挂着一张周恩来总理与傅铎等人一起交谈的照片。照片中,傅铎放松从容,周总理神态亲切。“这张照片拍摄于1963年,那时周总理刚刚观看完大伯创作的话剧《首战平型关》。”谈起大伯的往事,傅素省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大伯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是在1954年,当时正在演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3年,傅铎任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副团长、话剧团团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重新修改后由新组建的总政文工团话剧团排演。1954年3月,周恩来总理和彭德怀元帅来观看演出。剧场休息时,周总理提出要见一下剧本作者傅铎。会见中,周总理深情地对他说:“这个戏很好,很感人,军队离开了人民就失去了力量,人民离开了军队就失去了靠山,军民亲密团结,就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感谢你为人民写了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好戏。”得知傅铎还创作过《王秀鸾》,周总理说,《王秀鸾》是名剧啊!

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总政文化部决定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搬上银幕,改编任务交给了傅铎。1956年,这部八一厂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正式公映,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

1981年,傅铎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直至1986年离休。多年来,在儿女们眼里,父亲从没有军官样。“因为他善于接近群众,深入基层,捕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使他的戏剧创作朴素隽永,乡土气息浓厚,富有幽默感。”傅铎之子傅占武回忆父亲时说。

2005年8月24日,傅铎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时光流转,人们没有忘记这位一生笔耕不辍、写下40余部剧目的剧作家。2021年,在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艺创作之“百名红色艺术家再发现”征集活动中,傅铎入选戏剧类红色艺术家。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片尾,李大娘说:“回过头来想想,咱那黑乎乎的日子,多么难呢!真是一眼望不到底。”凤霞说:“娘,现在好了,不是见着亮光了?”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当我们再次回顾这部影片,仍能深刻感受到在艰苦的抗战时期,冀中军民坚定的抗战决心和必胜信念。

正如傅铎在回忆创作经过时所写:“我想通过这些事实与人物,一方面来歌颂我们的抗日英雄,借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联系到我们今天在胜利环境、和平环境里,不要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而应该以同样的精神来建设我们的祖国,保卫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我写这个剧本的最高目的。”

回首峥嵘往昔,一代文艺工作者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以笔为枪,为时代立言。抗战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历史所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编审孙进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