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5-09-08 08:33
□一 平
2025年盛夏,保定的三张通知书,藏着这座城市教育蜕变的生动注脚。
“中科大少年班!”保定一中高二学生小任攥着烫金通知书,指尖划过校徽:“多亏学校的竞赛专班,还有老师的悉心指导,不然我这数学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一旁父亲翻出儿子刚获得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一等奖证书,眼眶发红:“咱保定娃,终于打破这16年的空白了!”
隔壁楼的小程正对着空军航空大学通知书敬礼,晒得黝黑的脸上满是激动:“从‘飞行员苗子班’的晨跑,到模拟飞行舱训练,学校连空军教官都请来上课,我的蓝天梦总算圆了!”母亲接过通知书,想起儿子训练后湿透的体能服,感慨道:“既抓学习又练体能,这样的学校才让人放心!”
在刚建校仅两年多的易县第三中学,小杨拿着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回母校:“以前县中连好实验室都没有,现在经常有名师来上课,分层辅导帮我从中等生冲到了前列!”班主任笑着点头:“通过‘1530’工程,集团化办学让资源活了,你们这届县中考生,终于不用羡慕城区孩子了!”
据悉,保定教育质量已经实现“五年五提升”,全市考入“双一流”大学的人数逐年快速增长。
(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
保定市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奋力推进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以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以改革创新的担当,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教育。
在全市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市委提出现代化教育强市的三条标准,一是“上好学”,让保定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能有好的前途;二是“教师强”,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三是“生态优”,“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要、民以尊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生态蔚然成风。
(二)凡启程者,终有归处;只要出发,定会到达。
一个新目标——2021年4月,市委提出保定县域基础教育“三年大变样、六年大改观”的目标,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市教育系统为之振奋,家长和孩子们对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教育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一项新工程——推动实施“1530”工程,在人大附中名誉校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的亲身推动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江苏、山东、湖南、新疆等省(区、市)的46位全国名校长和400余名优秀教师,与保定22个县(市、区)中学结成对口帮扶,由每位校长带领5位县骨干校长、10位专家教师带领30名县骨干教师,分层带动、链式发展,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由此,“1530”,这组数字有了特殊内涵。
一条新路径——汇聚全国名校名师资源,推动一个1000万人口大市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走出一条全面提升地方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新路径。这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当保定学子不再为“跨区择校”奔波,当县域高中的课堂里响起名校名师的远程授课声,当乡村孩子在课后服务中拿起3D打印笔……这组鲜活场景的背后,是保定教育五年间破局突围的生动实践。
五年来,保定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为核心目标,从资源整合到格局重塑,从改革突破到理念升级,逐步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实现多维度跨越式发展,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典范。
从“教育短板突出”到“区域标杆崛起”,保定用协同聚能、改革破冰、质量立名的实践路径,书写出信心之变、协同之变、格局之变、改革之变、理念之变、质量之变“六个之变”的生动篇章,努力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让社会认可的教育答卷。
凝聚“信心之变”,向着现代化教育强市目标迈进
(四)夫信者,天下之大宝也。
教育的信心,源于“看得见的变化”。五年间,保定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让家长从“焦虑择校”变为“放心入学”,让社会从“观望质疑”变为“主动参与”。
——家长焦虑“降”下去。随着集团化办学和优质均衡推进,五年内“跨区择校”人数下降65%,90%以上家长表示“愿意让孩子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满意度调查显示,家长对“学校硬件”“教师水平”“课程质量”的好评率分别从五年前的68%、72%、65%提升至95%、94%、92%。
——社会力量“聚”起来。五年内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配套项目30余个,企业、公益组织设立教育专项基金12项,总金额超2亿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教师和建设特色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学合作共建“科普基地”“实践课堂”45个,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升。
——学生热情“涨”上来。五年内全市中小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艺术展演、体育赛事中获奖超3000项,其中120余名学生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显示,“对学校生活满意度”从五年前的78%提升至91%,教育的“幸福感”逐步转化为社会对教育的“信心值”。
(五)民之所信,政之所向;民之所盼,教之所往。
这份信心值,让家长的眉头舒展开,让社会的力量聚起来,更让保定教育在千万人的心间,种下了“可期可盼”的种子!
织就“协同之变”,把名校资源搬到家门口
(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众行而无伴,则道阻且长。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以教育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落地。协同的本质,是打破“单打独斗”的困局,让优质资源从“点状分布”变为“网状覆盖”。
五年间,保定以“外部引智+内部造血”的双轨模式,织就了一张跨区域、多层次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协同网。
——协同之变的核心在于打破资源壁垒。五年间持续深化与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合作,从全国15省(区、市)引入名校长、名师团队,覆盖人大附中、南开中学、成都七中、桃源一中在内的39所全国顶尖名校。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周建华校长带领名师团队,十余次到高碑店一中和相关学校现场指导。周建华校长亲自给一中学生授课,手把手教方法,深度挖掘学生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高碑店市与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打造的联合校研平台,帮助全市110余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参与线上联合教研1100余场次,35000余人次。高碑店市还组织校长教师参加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举办的各类研讨会,拓宽视野,学习先进经验。
——“1530工程”作为人才协同培育核心载体,五年内分三批次遴选230名校长、1500余名骨干教师进入名校工作室跟岗学习,覆盖高中、初中、小学全学段。
学员返岗后带动建立校级特色教研组380余个,研发校本课程520余门,其中86门课程入选市级以上优质课程资源库,实现“引进一个团队、培育一批骨干、带动一所学校”的连锁效应。
(七)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能移山。
这张协同的大网,让名校智慧跨山越水,让乡村教师不再孤单,更让保定教育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含金量”越来越足!
重塑“格局之变”,让县中孩子也能有个好前程
(八)物不得其平则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曾经的保定教育,面临“城区挤、乡村弱、县中塌”的格局困境。五年间,保定聚焦“城乡一体化、校际无差距、县域有突破”,通过资源倾斜和重点攻坚,重塑教育发展空间新格局。
——优质均衡全域推进。五年累计投入教育基建资金超80亿元,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8万余个,优化学校布局120余处,彻底解决“大班额”问题。
深化集团化办学,建成基础教育集团189个,覆盖成员学校1373所(园),占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32%,惠及学生90万名。农村学校通过“集团内师资轮岗、课程共享”,硬件设施达标率从五年前的75%提升至98%,城乡教育差距显著缩小。
——县中振兴成果亮眼。针对县域高中发展短板,实施“县中质量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名校结对帮扶、骨干教师下沉、硬件提档升级”,推动县域高中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五年来共选派800余名城区高中教师赴县中支教,改造县中实验室、体育馆等设施46处。
曲阳永宁中学、曲阳一中、唐县一中和安国中学等10所县中进入全市高中教学质量前列,彻底扭转“县中塌陷”局面。
(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教育之兴也,城乡共荣。
这新格局,让乡村学校有了好模样,让县中学子重拾好前程,更让“家门口有好学校”从期盼变成了家家户户触手可及的现实!
破解“改革之变”,激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改革的关键,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五年间,保定从家长和学生需求、教师管理、课后服务、办学模式等“堵点”入手,以改革破解难题,让教育更贴近学生需求、更契合社会期待。
近年来,保定积极争取26项国家、省级教育改革试点,各县(市、区)探索了一批“微改革”事项。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科学教育示范区等称号,保定教育在全国全省的引领力示范力显著提升。
——聚焦学生和家长所需所盼抓改革:在全市推行中小学生午休“躺睡”工程,目前工程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近5万名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开展校园餐改革,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提升饭菜质量,让学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规范校服采购流程,提升校服质量,引进“中小学校服互联网管理平台”,学生和家长通过平台自主选购并进行线上支付,增强采购透明度。 (下转4版)
——聚焦“教师、校长、教育局局长”三支队伍建设抓改革。建立“动态编制+多元补充”机制,五年累计招聘特岗教师1.3万余人,重点补充乡村学校师资缺口。
依托“双卓学院”,大力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满足教育现代化对创新性师资的需要,为培养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大先生打牢基础。
出台《保定市师德师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累计评选“河北省师德标兵”204名、“最美教师”300名。
——聚焦“双减”与课后服务创新落地抓改革。全市177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并从“基础托管”向“特色服务”升级。
五年内开发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社团课程2100余门,引入非遗传承人、高校教授等校外导师800余人,学生参与特色课后服务比例从45%提升至88%,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达96%。
——聚焦职业教育抓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组建“保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职教集团”等10个产教融合集团,五年培养技能型人才8万余人,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5%,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精准衔接。
(十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兴,教育兴,保定兴!
这股改革劲,让教师有了奔头,让学生有了乐趣,让教育有了底气,更让保定这座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更有活力!
更新“理念之变”,“爱、尊重与奉献”成为主旋律
(十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刘彭芝会长的关心指导下,“爱、尊重与奉献”成为全市教育理念的主旋律。
理念的更新,是教育变革的“灵魂”。五年间,保定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让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全面育人”,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素质教育全面渗透。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市85%以上学校构建特色课程体系。高新区实验学校“幸福3C课程”(公民、汇学、智创)覆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河北小学“孙氏太极进校园”实现传统文化与体育教育结合,120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素质教育示范校”,数量居河北省首位。
——思政教育创新升级。推动思政课从“课堂讲授”向“实践育人”延伸,建成市级思政教育基地28个,开发“红色保定”“非遗传承”等思政校本课程160余门;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五年培育省级思政“金课”45节、市级思政骨干教师320名,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测评得分提升23个百分点,真正实现“思政育人”入脑入心。
——“以生为本”理念落地。推行“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模式,全市初中、高中学校累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150万份,针对学困生开展“一对一”帮扶120万人次;减少机械性作业量,推行“实践类、探究类”作业,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大器方成。
这理念新,让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标尺,让思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更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发光,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初心!
谱写“质量之变”,推动教育和城市共荣共生
(十四)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五年变革的最终答卷,写在学生的成绩单上,更写在学生的综合素质里。保定用“成绩跃升+素养突破”,谱写了教育质量的新篇章。
——教育质量持续领跑。基础教育阶段优质课程数量五年翻番,累计420节课入选省级精品课、77节入围部级优质课,数量连续三年居河北省前三。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黄花沟公园、极限运动公园、东湖马拉松大本营成为保定学子研学的必到打卡地。
——素质能力全面突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五年内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56项、省级奖项280项。
——艺术教育成果丰硕。保定市以阜平县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唱响冬奥会”成功经验为契机,持续推进“马兰花开遍太行山”美育工程,形成“每天唱支歌、高效音美课、课后常训练”的常态化格局。
全市近2000所中小学校、2.8万个教学班、140万名中小学生坚持开展“每天唱支歌活动”,基本实现了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活动、县县有展演,美育的种子在保定“遍地开花”,唱响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主旋律。
保定学生在河北省中小学艺术展演中连续四届获奖总数居全省前列。
体育教育实现“健康达标+特色发展”,全市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从82%提升至93%,321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教育品牌效应凸显。五年内保定教育改革经验先后12次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集团化办学”“县中振兴”模式被河北省教育厅作为范例推广;吸引周边地市200余所学校前来考察学习,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
(十五)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积功而为优,积誉而为强。
这份质量答卷,写满了学业的进步,闪耀着素养的光芒,更让保定教育成为区域领航的“金字招牌”!
(十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从织就协同之网到重塑教育格局,从破解改革难题到谱写质量新篇,保定教育的五年变革,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理念的革新、温度的传递。
当优质教育的阳光照亮城乡每一所学校,当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定教育不仅为千万家庭点亮了希望,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人才动能。
未来,随着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保定教育必将在“破局”之后实现更高水平的“领航”,书写更多教育为民的新篇章,让保定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的教育。
(撰稿人:鲍俊峰 王亦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