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9-29 09:21
□葛海军
一次看到卖小雏鸡的商贩,那熟悉的小鸡叽叽声让我想起50多年前的春日——村口大柳树下,卖雏鸡的商贩被很多人围着,热热闹闹的买鸡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卖鸡老人总在头晌午过来,骑着一辆水管架子自行车,后座架子上载着几层类似于蒸馒头用的笼屉,笼屉帮上留有小孔。骑行时他用布把笼屉罩上,到了村里卖鸡时就把布掀开。老人穿着一件蓝色却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八瓣盘扣磨得发亮,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他的头上常年蒙着一条带蓝道的白毛巾,这毛巾既能遮风蔽寒,也是他擦汗擦手的必备品。他的裤脚和鞋面上沾着泥星子,一看就是从远处的村庄赶过来的。
老人不急着吆喝,先把自行车稳稳地靠在村口的老柳树上,从车子大梁耷拉着的兜子里掏出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着提前浸泡好的小米,接着揭开鸡笼上的布,打开第一层笼盖,扔上几撮米粒。此时,笼屉里的鸡娃们立刻精神抖擞,你争我抢,上蹿下跳,像一笼毛茸茸的小黄球,活泼可爱。
一切就绪,老人甩着长腔开始吆喝:“买——小——鸡儿——来——哟……”声音高亢,婉转悠扬,如同美妙的歌声。
听到吆喝声,村里的妇女们会仨一群俩一伙地凑过来问:“今天的鸡仔精神不?”
有人用手敲了一下笼屉帮,笼里的小家伙们立刻挤过来,一股带着温热气息的绒毛味顿时飘出。小鸡们有的闭着眼打盹,有的踩着同伴的背往上爬,还有的伸长脖子叽叽叫,绒毛上沾着细碎的小米渣。
“大家看,这精神头咋样?”老人自信满满地说。
卖鸡老人总像往常一样说着那句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话:“大家不要乱下手,我给你们拿,保准是母鸡。要是我挑错了,咱秋后算账见分晓。”他一边说一边俯下身,右手轻轻抄起一只小鸡,动作很熟练,把小鸡稳稳地托在掌心。小鸡在他手心里缩成一团小绒球,他轻轻一攥,说:“你看,这是母的。”说着就把小鸡放进他免费提供的供买者使用的微型苇编篓里,又将手伸进笼中继续挑选。围在旁边的人看着,忍不住问:“你要是挑错了呢?”他头也不抬,右手又托起一只小鸡,笃定地说:“错了算我的,秋后给你降半价。”
于是人们纷纷用他那专用的小篓子争相购买,“给我挑20只,再带两只公鸡!”“我要15只,带一只公鸡!”……
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有抱着孙儿的老奶奶,眼神里满是期待;有刚放学的半大孩子,扒着笼屉边,认真数着笼里的小鸡。卖鸡人不慌不忙,手在笼子里动作灵活,每挑一只,嘴里就念叨一句“这只也是母的”,每卖一户,他还得在那本磨破了边的小本子上记下村名、买鸡人姓名及公母鸡数量。
卖鸡老人说的“秋后算账”是指春天买鸡过了麦收再付款。这也是我们这一带卖家为让消费者放心而采用的一种销售方式。麦收后雏鸡已长大,一眼就能分辨出公母。在那“山药干做细粮,鸡屁股当银行”的年代,人们把一只母鸡看得相当重要。
那时候,农家养鸡不是为了自己吃鸡蛋,而是为了卖鸡蛋换点零花钱。若不是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亲戚,平时根本舍不得吃鸡蛋。
现在的日子好了,再也不用为一枚鸡蛋精打细算,农村养鸡也从“过日子的指望”变成了“生活的消遣”。每当想起笼屉边叽叽喳喳的热闹场景,总觉得那段带着烟火气的时光一直温暖着心底。那是日子慢慢变好的痕迹,也是人们之间最朴素的信任,就像春日里的阳光,轻轻落在记忆的巷口,从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