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10-09 09:25
□邱振江
小时候我最爱去姥姥家,不只是和姥姥亲,还因为姥姥家小人书特别多。
那时舅舅在北京上班,除了吃穿,就爱买小人书。舅舅有本《狼牙山五壮士》,手绘版的,巴掌大小,书的边角卷出褶皱,表弟还舍不得扔。我凑过去,他梗着脖子往一边扭,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山高1105米……那得多高?”说着话,他的手上下翻动,像是测量山的高度。我瞅着书里的山峰,猛地将他拽到门外高岗上,指着远处青灰色的山影说:“看到那个山尖了吗,直戳云层里的那个,那就是狼牙山的高度……”
表弟似乎一下子被我点醒了,舅舅也拍拍我的脑袋说:“聪明,有书还得让你看……”
每次从北京回家,舅舅先路过我家,再晚也会住一宿。母亲疼爱弟弟,凉菜热菜稍微拼凑就是一桌,桌角还摆上一瓶酒。舅舅一口菜一口酒地闷着,像是真的解乏,主食还没上桌,他早已晕乎乎的,两脚一抬,就把书包里的小人书踢落下来。
那个年代,小人书算是奢侈品,但我却倚仗舅舅,并不缺书,惹得小伙伴们“哥啊哥啊”地捧着我。
那时的小人书里都是好人抓坏人,尤其是那把无所不能的手枪更是让我有些激动。看得久了我也手痒,找些铁丝弯了又弯,再用一些猴皮筋抻紧拉直后便戳起一把玩具枪。枪别在腰间,感觉头顶似乎还缺点啥,转身折些柳枝编一顶帽子。装备齐了,往麦草垛上一站,雄赳赳得像个指挥官一样喊道:“坏人藏在柴火垛里,都听我的,去把他们给我揪出来……”早憋足劲的小伙伴,举着玉米秆做的“步枪”冲向麦草垛,在哗哗声中将“坏蛋”提溜出来……
再大时,手绘小人书被电影画面版的取代,清晰的画面像是从银幕上裁下来一样,故事脉络清晰连贯,就连角色的名字都能脱口而出。上小学后,班里有个男生长着和小兵张嘎一样的脸,眼梢透着机灵,笑起来嘴角微微上扬。当时他高昂着头,一脸得意地拍着胸脯说:“就因我有张嘎的脸,才给我取名王嘎!”长得像小英雄就骄傲?我正琢磨,同桌张二小站起来说:“我妈说过,我叫二小并不因为排行老二,名字来自王二小的英雄故事。”话音刚落,名叫“黄继光”“李向阳”和“潘冬子”的同学纷纷站起来,似乎每个人的名字背后都藏着一个闪闪发光的故事……那时候我没有炫耀过,我认为名字是被人叫的,不是用来炫耀的。
但那时我却常因看书误了干活,挨骂是常有的,有时父亲急了,也会扬起巴掌要教训我。此时我会大声喊道:“你不能打我,我和邱少云一个姓!”
不知从哪年开始,书摊逐渐变成了玻璃幕墙的书店,花花绿绿的漫画挤走了巴掌大的小人书。
闲时我也会翻翻小人书,阳光透过指缝落在纸页上,暖融融的,那些被我捧在掌心的日子早已悄悄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