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10-22 08:27
智能化、标准化的包装车间。保定日报记者李笑笑 摄
□保定日报记者 邸志永 李笑笑
玉米芯、米糠、豆粕、麸皮、甜菜渣……这些曾被视作农业“负担”的废弃物,如今在保定市望都经济开发区的现代化车间中,正悄然经历一场华丽蜕变——它们被粉碎、配比、灭菌,摇身一变成为金针菇生长的理想培养基,焕发出绿色生机。
10月11日,记者走进河北华绿之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华绿)的装瓶车间,两条全自动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将按特定比例混合粉碎的培养料装入瓶中,随后打孔、盖盖、称重、码垛,一气呵成。
“我们每天装瓶约28.8万瓶,全年可消纳农业废弃物3至4万吨,其中80%来自保定本地。”河北华绿副总经理赵振华介绍,装满培养料的瓶子将进入高压灭菌舱,在121至123摄氏度高温蒸汽中彻底杀菌,冷却后接入液态菌种,送入培养室静待菌丝“生根发芽”,大约25天后,将进入生长期的金针菇转入生育室。
走进生育室,一股带着寒意的空气扑面而来。眼前景象蔚为壮观——10层高的立体栽培架直通屋顶,一瓶瓶金针菇整齐排列沐浴蓝光,洁白菇体挺拔生长。
“我们的技术人员通过精准调控温、光、水、气,将温度控制在4至15摄氏度,模拟出金针菇最适宜的自然生长环境。”赵振华介绍,凭借安全、优质、稳定的品质,河北华绿生产的金针菇被纳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
“我们用工业思维做农业,标准化是核心,价值密度是传统农业的数百倍。”赵振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时间上,从装瓶到采收,一个周期约52天,而传统大棚一年只有两茬。河北华绿通过技术手段,全年365天不间断地生产,将产值扩大了14倍。空间上,通过向上拓展空间,10层立体栽培又将土地产值扩大了10倍。同时,全年200间生育室轮转不休,最终实现年产值约2亿元。
智能化、标准化的包装车间。 李笑笑 摄
金针菇达到采收标准后,通过自动化流水线进入包装车间,由工人与智能机器人协同完成采收、分拣、包装,再通过冷链物流发往京津冀、东三省、内蒙古、山西等地,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循环并未止步于此。
企业在每天产出120吨金针菇的同时,也产生约等量的菌渣。这些菌渣将被进一步加工为优质有机肥,重新回归农田,年产量超过3万吨,形成“农业废弃物—食用菌—有机肥—农田”的完整绿色闭环,构建起高效、可持续的现代智慧农业模式。
近年来,望都县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延伸产业链持续发力,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21年9月,河北华绿作为江苏华绿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落户望都,占地580余亩、总投资10亿元,以“最北基地”定位辐射北方市场,成为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企业的落户,也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
东后营村的孙建丽是河北华绿的首批员工之一,三年来一直在包装岗位工作。“离家近,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也不少,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孙建丽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的员工,公司已吸纳约400人,月均工资五六千元,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望都是农业大县,也是区位优县,我们看重这里交通便利,农业基础好,像龙河面业、胜源粮油等望都本地农企产生的麸皮、玉米芯这些下脚料,我们在本地就消化了。”赵振华介绍,除此之外,河北华绿还带动了包装、电力、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纸箱年订单量达500万个,塑料袋使用约13万公斤,有效激活当地产业链,为区域经济与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一粒玉米芯,一簇金针菇,串起的不仅是产业链,更是望都农业走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