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0-12-17 09:57
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
□保定日报记者 田莉 梁冬艳
这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地质队伍之一。
这是河北地矿行业最大规模的野外地勘单位。
这个单位驻地就在保定。
12月15日,迈进市区百花路的这个单位大门,新老地质队员讲述了感人励志的深山探宝故事。
他们,从白云鄂博走来
“我们非去不可,在到达之前,永不停止。”一位国外作者写的《在路上》一书中,对人生的励志心语,也与这支队伍深山探宝的心志一致。
这支队伍就是省地矿局所属的河北省地质工程勘查院。这家与共和国同龄的地勘单位,有着不一般的光辉创业史。
这是一位老人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今年85岁的王玉龙从家乡河北奔赴内蒙古白云鄂博,成为此支队伍中早期的一名地质队员。他说:“白云鄂博距包头市100多公里,不仅冬天气温零下40摄氏度,而且那时狼多、蛇多、土匪多。我们都睡大通铺,每天清晨5时出发,走2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矿区,晚上回来已经星辰满天。”
王玉龙参加的是中央人民政府白云鄂博地质调查队(不久后改称地质部241队),这支队伍就是省地质工程勘查院的前身。1950年,241地质队在白云鄂博打下深山探宝的第一钻,不仅解开一座宝山的秘密,也让一个稀土大国崛起。
稀土不是土,它是地球储量较少的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这些不可再生的珍贵矿产资源,一直是国际经贸的战略筹码。白云鄂博稀土矿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稀土矿床,至今仍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矿。
70年前,队员们在不毛之地白云鄂博,天当房、地当床,相伴疲劳和寒冷。历时6年,他们在那里完成钻孔145个、向地球深处累计钻进4.7万多米;挖探槽140条,总长1.6万多米……被地质部授予“功勋地质队”称号。
也就从那时开始,一种始终不变的不怕苦累精神,在这支队伍的战天斗地中一天又一天地凝结。
到1956年,在白云鄂博找矿庆功的激情声中,一批地质队员却举行告别仪式,从内蒙古转场太行山,站到找矿立功的又一条起跑线上。
他们,在山野中练就慧眼
巍巍太行,从涞源县逶迤南下,呈现一幅峰峦叠嶂的壮丽图景。
队伍走马太行,首先从涞源县开始。至1959年,这支队伍在涞源县境内,先后找到镰巴岭和南赵庄铅锌矿,完成浮图峪东沟铁矿、于城铁矿、支家庄铁矿和铁岭含铜铁矿的勘探。
随之,队伍又在曲阳县完成灵山耐火粘土矿详细评价报告。
再后,队员们又连续在涞源县、涞水县、曲阳县、唐县找到新的铅锌、铜、钼、金、银、铁等10多种金属矿产,煤、云母、石棉、金红石、高岭土、水晶石、溶剂白云岩和水泥用石灰岩等非金属矿,完成100多份矿产地质普查报告。同时,先后完成15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完成保定幅、阜平幅1:20万化探工作。
在河北省,已探明和发现的矿山中,多处由他们首先发现。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秋天,一份《河北省涞源县南屯乡大湾锌钼矿详查地质报告》让国内瞩目,一座双大型锌钼矿亮身太行山麓。
这是此支队伍历时8载的勘探成果,是河北省的第一个大型锌钼矿床,实现了太行山区有色金属找矿的重大突破。
而在他们手中,不乏第一。
在太行山地质找矿中,他们总结出“三位一体”成矿模式,并以此为指导找到和探明多处矿床,先后获得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奖、全国十大地质找矿奖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涞水县垒子煤田深部补勘和外围详查,曲阳县羊平大理石矿区地质普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一座座矿山,都是他们在一声声锤击中得来的。
该院党委书记王成手里的一份资料显示,省工勘院已向地方提交矿产地140多处。其中,包括大、中型矿产地23处。他说,河北省地质找矿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走在了全国前面,而保定地区找矿成果处在省内前列。
他们,执着踏出闪光的足迹
他们70年的汗水都洒给山峦。
鸽子岭、愁尖、野孤……这些听起来就使人生畏的山峰,却踏在队员们的脚下。
冬天的峰岭更是寒风刺骨。虽然已至12月,唐县与阜平县交界的神仙山周围,仍有一队人马攀爬山峰,在执着探宝。省工勘院地勘所所长王文浩说,就是在这里,有望给保定再添一座远景储量为大型的银多金属矿。
每个深藏地下的宝库,得来都非易事。王文浩回忆,2009年他在涞源县浮图峪的周边山上普查找矿,山上遍是荆棘,队员们每前行一步,都得用镰刀开路;每人上一趟山,脸、手和衣服都会被刺破。由于树木繁茂,他们有时还爬到树梢上,观察地质现象。
这些队员中,还有一人曾在涞源县守望山峦12年,“看透”了一座宝山。
他是陈志宽,省工勘院地勘所技术负责人。1998年,时年31岁的他在木吉村附近从事地勘工作。当时,这座矿探明的储量和开采价值不大,专业术语叫“呆矿”。为此,有的地质专家给出定论:“进一步扩大矿床远景的可能性不大,没有进一步工作的必要。”
但此前,陈志宽在一次野外调查中,听到本单位的一位地质专家说:“这座矿的储量绝不止这么一点点儿,潜力还是很大的。” 于是,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看清山内到底还藏有多少“宝贝”。
到了2002年,陈志宽新接到勘查木吉村铜矿任务后,兴致勃勃来到这里。此后的几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霜雪天,他和队员每天在山上待10多个小时是常事。多难走的荆棘,他钻过;多陡峭的山头,他爬过。他说:“那年的勘查结束,山上的一石一木,我待在家中都能想起是啥样。”
几年后农历腊月一天的子夜,一台钻机打到近1000米。这是设计见矿的深度,需要技术人员盯在钻机前。当时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陈志宽一个小时查看一次岩心,已在晚上工作六七个小时。他说:“那真叫冷啊!”但他仍不停用放大镜观察从地下取出的冰冷石头,填写岩心描述。
12年间,陈志宽在这座山上年均工作300天以上。到2013年底,他与队员们一笔一划记录的矿山档案资料就有140多本,装了30多盒;编录的岩心3000余箱。他说:“这些岩心运出矿区,雇用了20多辆三轮车跑了多趟。”
木吉村矿山,最后探明为河北省第一大铜矿。
在这里,从小矿“变”大矿过程中,几代地质队员历经风雪冰霜,鏖战深山。陈志宽说:“这些找矿者不少人年过半百,也都一样地连续10多年早出晚归,在山上爬来爬去,从没有休过节假日。”
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国,在内蒙古高原,在江苏的丘陵上……盘点既往,这支队伍找矿立功人员还有很多。
冬日阳光照在桌上,阜平县赤瓦屋铜钼矿的几本勘查资料刚放桌面上,这是省工勘院以“三位一体”成矿模式为指导,实现的又一次找矿突破。“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和先决条件。”院长张向明说,“‘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是地勘行业的传家宝,我们有着深深的地质情怀和找矿自信,探矿的双脚永远在路上,定会为保定成为全国矿产资源大市寻找更多的宝藏。”
这让人眼前,又浮现出一队跋涉者的身影。他们,步行山野的脚步一直在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