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1-03-27 09:34
□保定日报记者 于建雪 张洁
高阳县,南、北辛庄之间。与民居相伴,拐角处,一片静园蓦然入目。
料峭春风中,高蠡暴动纪念馆就在那里,熠熠生辉。
步入纪念馆,殉难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塔北是殉难烈士纪念碑,再往北是17名殉难烈士墓。
陵园中轴线上,纪念塔、纪念碑、烈士墓,相应相合,撼人心扉。
穿越历史烟云,过往峥嵘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为创建北方苏区和红军,开展农民游击战争,1932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派出省军委书记湘农到保定指导暴动。”高蠡暴动纪念馆馆长边镇江介绍说,8月23日,保属特委在保定召开了党团特委常委联席会议,讨论了高蠡暴动的形势和具体计划,决定于28日一早分3个区开始暴动。但由于情况有变,日期提前。
8月27日,暴动首先从蠡县西北区宋家庄发起,中共博蠡中心县委书记宋洛曙带领游击队员收缴长短枪12支。林堡村游击队员到宋家庄集合后,又兵分两路到博野、清苑一些村庄收缴枪支28支。当晚,50多名游击队员在宋家庄集合,正式编为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暴动队伍所到之处,都张贴保属革命委员会第一号布告和游击队的十大纲领,强大的政治风暴席卷高蠡大地。
8月29日,湘农带领三大队到达蠡县东北区的南玉田村,同保属团特委王义顺和南玉田村田胜德、王凤斋组织的暴动队员汇合,成立了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二大队。两个大队共有游击队员156人,长短枪50多支。30日,两个大队开赴高阳东南区北辛庄。一路上,游击队组织打土豪斗地主,得到群众热烈拥护。
北辛庄村是国民党公安分局、保卫团和区公所所在地。暴动队伍在地下党员配合下,里应外合,没费一枪一弹,便解决了北辛庄公安分局和保卫团一个分队,缴获长短枪40多支。战斗结束后,将东南区参加暴动的120多人,编为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
当天晚上,湘农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宣布建立地方苏维埃政府,湘农任主席,宋洛曙任副主席。同时整编队伍,正式成立河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湘农任支队长,宋洛曙任副支队长,下设3个大队,共300余人,长短枪120多支。
8月31日,按照支队的决定,第三大队留守北辛庄,第一、第二大队去西演村打游击。这天正逢集日,红军游击队发动群众斗争了8家地主,打了一家官盐店,参加斗争的群众达4000多人。随后,队伍又开赴安家庄、北柳庄收缴地主武装。
当天下午,队伍回到北辛庄,支队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行动问题。此时,安国之敌白凤翔部一个骑兵连包围了游击队驻地。湘农马上组织队伍突围。蔡书林见大门口已被封锁,立即抢占了公安局大门洞顶上的小更楼,掩护突围。宋洛曙带一部分游击队员以墙为掩护阻击敌人,组织突围。激战两个小时,游击队员大部分突围,宋洛曙、蔡书林等17人牺牲。突围出去的队员撤到高阳县高家庄,又同敌追兵激战,最后红军游击队被迫解散。至此,声势浩大的高蠡暴动结束。
高蠡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当局为彻底摧毁革命力量,下令通缉抓捕参加过暴动的人员。保属特委书记李之道、高阳县委书记翟树功等被抓捕后惨遭杀害。与此同时,敌人还对暴动队员的家属进行了残酷迫害。
“高蠡暴动是在我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刻爆发的。它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反动势力,英勇地高举起红旗,在敌人的心脏华北腹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红色风暴,从政治上动摇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边镇江说,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为中国革命播下了火种,打下了基础。
展览馆中,暴动队员们使用过的枪支、砍刀,嵌着子弹的旧腰带,亲历者回忆信件……一件件文物、一张张旧照,无不细细描述着高蠡暴动的惊心动魄,闪耀着革命之光。
80多年,风云变幻。
80多年,记忆不老。
为纪念高蠡暴动牺牲的烈士,1957年,高阳县在北辛庄村西南建造了殉难烈士纪念塔;1981年,将烈士墓迁移至纪念塔以北;1997年、2005年,两次修缮陵园;2006年4月,定名为高蠡暴动纪念馆。
细数纪念馆的前世今生,边镇江感慨万千:“高蠡暴动纪念馆在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参观人数达万余人次。特别是每逢清明节和暴动纪念日,周边以及北京、天津等地的干部群众纷纷汇聚于此,开展祭扫活动,缅怀先烈。”
“高蠡暴动影响深远,其精神远播海内外。”在展厅“雄文三卷祭奠英灵”展板前,边镇江介绍说,以高蠡暴动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作家梁斌先生创作了红色经典著作《红旗谱》,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感人至深的英雄谱系,积淀着刻骨铭心的革命历史记忆。
高蠡暴动是财富,是荣誉,其精神早已融入血脉,让高阳人在发展中不畏艰难、快人一步。改革开放初期,许多高阳人提上包袱,在全国各地闯荡,卖毛巾、卖大布,引进机械,兴办工厂,为繁荣经济打下基础。
如今,站在纪念塔上眺望周边,村庄整洁美好,街市车水马龙。
去年,高阳县已拥有先进无梭织机9000多台(套),全国驰名商标5个,纺织企业3000余家,规上企业近100家,纺织业年产值达350多亿元。
带着历史的记忆,镌刻着红色的基因,从“纺织之乡”迈向“家纺名都”,从“高阳制造”走向“高阳创造”,无不蕴含高阳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无不彰显高阳人敢闯敢干、勇担风险的拼搏意识。
壮哉,高蠡暴动。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保定市方志馆副馆长冉白正)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抖音APP
扫码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