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E时代>

产教融合 校企共兴乘着职业教育利好政策“东风” 英利集团抢飞新赛道

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1-12-03 11:21

□本报记者 米冬冬 赵玥 见习记者 刘宁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工程。日前,教育部、河北省人民政府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打造品质保定的实施意见》,共同开展保定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聚焦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打造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保定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在“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积极构建“医、车、电、数、游”五大优势产业集群的背景下,作为“创新保定”“智造保定”和国内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坚持技术为王的英利集团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愈发迫切,企业员工素质提升和产教融合、学企共兴一直在路上。

“三像企业”传帮带

让“草根”成为企业明星

企业文化的引导和教育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做大做强的基础。走进英利集团,“像家庭、像学校、像部队”的核心企业文化让记者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有了直观感受,这一理念已深植于英利人心中。

“我有幸在入职之初就跟苗连生董事长结了师徒对子,成为他手把手帮带的‘新兵’。”供职英利集团13年的资深技术骨干周海亮对刚进厂时有幸与高管层结对“传帮带”的经历记忆犹新。“仅凭大学积累的理论知识,完全无法胜任生产实操。公司在我们入职第一天,就一一配备了师傅,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让我们快速融入大家庭,并能独当一面。”

学技术、练本领、创佳绩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英利发展的利器。不仅如此,企业还将创新渗入产品、技术、业态、草根培养各个环节,举办“创新工匠”“创新科技博览会”“创新人物风云榜”等活动,表彰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各岗位员工都可通过内聘渠道应聘自己心仪的职位。基于畅通的人才正向流动,周海亮竞聘为光伏智能绿色建筑构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负责光伏应用产品的开发。他主持参与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轻质化封装电源的研究”等多项研发项目,参与编写标准2项、申请专利67项、授权发明专利2件,5次荣膺保定市科技进步奖,还是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英才及燕赵人才B卡持有人。

谈起“英利第一课”,现任英利集团旗下保定云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的陈鹤感性地说:“是公司促成了我的成长。”第一次实际接触电气设备、逐渐掌握电气运行技能、精通运行技术……这一切听起来云淡风轻的经历背后,是他在结对师傅的帮扶下练就的过硬技能。“第一次参加集团‘职工技能大比武’,让我深刻感受到公司对于技术创新和技能人才的重视,更激发了我学习的热情。”英利对有想法、有思路、有前景的技术包容性很大,愿意为技术人员的实践错误“埋单”。陈鹤说:“公司鼓励我们全方位发展,定期组织培训讲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员工可自愿选修课程充电长本事。”2015年,陈鹤内聘到保定云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光伏电站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持,成为国内最早一批系统学习光伏电站运维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带领团队拿下“中国好光伏”最佳光伏电站运维服务商等十余项荣誉。

校企合作持续“造血”

促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伴随新就业形态、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英利集团在向科技、绿色、服务型企业转型路上遭遇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瓶颈。“我们招聘的员工缺乏实操技能,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之间的错位反映着高等教育的盲区,造成了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英利集团副总经理李冬梅说,为打破瓶颈,该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谋求与驻保各高校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合作,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共兴的“英利路子”。

“此前,我们与河北金融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一班一中心’,即‘绿色金融特色班’和绿色金融应用研究中心。”李冬梅介绍说,英利集团数名高管和业务骨干受聘为特色班特聘教授,定期亲自授课,并参与学校教学课程和课题研究、图书编制。“企业员工可参加课程深造。”河北金融学院的两名博士教师来英利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挂职授课,参与企业科普读物的编写。“未来,绿色金融应用研究中心将作为绿色企业人才培养、评估基地,为教材编写提供案例和数据支撑。”

针对职业教育领域“出口决定入口”的现状,英利集团旗下的电谷国际酒店与保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积极开展实训合作,由获得瑞士赛诺思威·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权威认证的保定赛诺思威职业教育培训学校专业教师,对实训生进行“酒店综合运营”认证课程再培训。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获得保定学院及赛诺思威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双重毕业证书。除本地高校外,英利集团还积极对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产业立项和人才培养合作,并与德国等国家开展海外交流。

“保定光伏、智能电网产业基础优势性明显,未来急需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李冬梅说,期待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连接,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动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