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旅新闻>

擦亮古城“文旅品牌”之四

有一种传承 叫涞水“制造”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杨旭时间:2022-04-13 08:21

□保定日报记者 杨旭

涞水历史悠久,积淀着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保留着祖祖辈辈的历史记忆,凝结着先民们的情感和智慧,彰显出涞水特有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它们,在拒马河畔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加冕了时光的积淀,愈发显得灵秀温润。

一砖一瓦现真章 古建砖瓦制作技艺

建筑,是中国名胜古迹中最出彩的一部分,也是由一些古建砖瓦来构成的,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涞水县古建砖瓦制作技艺,始于清雍正年间,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涞水县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主要包括古建砖瓦生产工艺和古建砖瓦雕刻工艺,具有历史悠久、雕刻精致的特点,同时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和浓厚的民族风格,通常多用在大门、廊子、花墙、迎壁、花窗等处。题材以花卉为主,动物、人物比较少。有浮雕、透雕和线刻等技法,风格朴实、健康、稳重,图案构成严谨饱满。因其传承了清代中叶古建砖瓦制作技艺,对研究明清时期京郊古建材料的制作和发展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涞水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涞水南部义安镇南高洛村一带。该村地处华北平原中部,系毗邻县城的平原村庄,属于黄壤土质,适宜烧制古建砖瓦。

涞水古建砖瓦技艺创始人衡保国(恒姓),原为雍正时期的京营统领,后成为负责为雍正十三弟怡贤亲王(爱新觉罗·允祥)修建陵寝采购砖瓦木石的小官吏,其抓住商机在涞水县拒马河西岸立窑设厂,生产十三亲王陵寝建设所需的砖瓦材料。他严格按照宫廷制定的建筑材料规制,在选料、成型、烧制、雕刻等各工序上一丝不苟,加之同僚举荐,产品不但被十三亲王陵寝建筑采用,还成为了京师宫廷及寺观建筑材料的重要供应窑家。

涞水古建砖瓦制作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技艺,融合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成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堪称民间鲜有的艺术瑰宝。雕刻的山水花卉线条流畅准确,人物造型丰满生动,手法简练,风格古朴浑厚,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古代建筑艺术和古代美学的研究具有价值。

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高洛音乐会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在涞水县东南方向,距县城9公里。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地祇庙”祭祀音乐的保存。涞水高洛古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完整、最原汁原味、最富有民族色彩的四大古乐之一。曲谱为最古老的工尺谱和燕乐半字谱,现有遗存乐曲72首,其中能演奏的66首。乐曲曲牌基本可以在南北曲、唐宋词牌中找到。

有研究者认为,南高洛古乐应是秦汉时期的鼓吹乐,气势磅礴,给人以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心旷神怡之感。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集合了音乐会、少林会、狮子会、五道会、秧歌队、梆子剧团等的文化大餐,吸引十里八村的乡亲齐聚观看,热闹胜似过年。

由于音乐会有保守的会规,所以,尽管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高洛古乐仍旧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秦汉鼓吹乐“奏、打、舞、唱、美术”的遗风,也能看到佛、道、儒等宗教及军乐、宫廷乐对它的影响。高洛古乐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它填补了中国音乐史有史无声的空白。

古老的脚下运动 涞水踢球

涞水由山区、平原两部分组成,十几条小河从山区流向平原,带来了大量泥沙和鹅卵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闲暇之时,便踢球状的鹅卵石嬉戏消遣。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集运动、技巧、娱乐、趣味于一体的传统群体体育竞技活动——涞水踢球。

涞水踢石球,俗称“涞水踢球”,2006年入选河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传说这项活动出现于史前,由于流传地区广、影响大,故涞水这块踢球的发源地被人称作“球”,汉代置县时改“球”为“逎”,因为“球”“逎”不但音同,意也相近,而且雅。隋代改“逎”为“遒”。

准确起始年代史无记载,民间传说始于史前,盛行于商周。考古部门曾在东文山乡西长堤春秋古墓中发现陶制陪葬品花球,证明此说不妄。后来东官庄村人张佑明去晚唐皇宫内做太子宾客,也将踢球带到了京城,这一运动逐渐受到京城官、民喜爱。限于石球制作工艺,所用的球逐渐衍变成布球或革球。另据大赤土村退休小学校长、踢球爱好者郭福瑞介绍,踢球在明代十分盛行,到解放初,大赤土几乎所有村民,包括他的爷爷、父亲及童年玩伴,都爱好这项活动。

会呼吸的枕头 耳枕

各式各样的耳枕

耳枕别名“御枕”,又名拐枕,属濒临失传的民间稀有的手工艺品。在清朝末期,是宫廷御用或大家贵族、闺秀结婚必陪送的礼物。

它的形象代表大富大贵、方方正正,寓意平平安安、四平八稳、事事正通、财路广进,方中有钱,钱钱相连,六六大顺,一生幸福。

涞水县手工耳枕制作技艺源于清朝末期,距今已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涞水镇北南租村一带。

据褚克珍老人的回忆,这项技艺是由褚克珍的姑姑传授于她。当年,她的一个远房姑姑曾在庆亲王载振的府里当绣娘。她说当年慈禧太后“闹耳底”,里面都化脓了,御医就琢磨怎么才能减轻她的痛苦,后来研制了这透气耳枕,耳枕的六个面各有一个孔,侧身睡时,耳朵放在孔里,不仅四面的孔透气,凉爽,还可以在下面的孔里放上一个小盒,收集脓水之类的。

耳枕在清末广泛流传于皇宫、王府等上层社会,是达官显贵不可或缺的装饰、保健良品。

2008年,褚克珍老人的外孙张振星开始学习耳枕制作技艺,在继承传统的方法上,深入钻研,潜心研制,在传统六孔耳枕的基础上,又相继推出十孔、十四孔、十八孔等一系列耳枕,并创品牌“谦源通”。

返璞归真的小物件 麻核桃

雕刻的麻核桃

2018年涞水麻核桃工艺品被认定为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涞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天然麻核桃的地区,栽种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涞水小小的麻核桃,积淀了上千年的人文历史,演绎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美丽传奇。如今把玩核桃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欢把玩麻核桃,引得许多王公大臣也跟着热衷起来,从那时起,涞水麻核桃就已享誉京城、闻名全国了。近年来随着文玩热的兴起,涞水麻核桃更是备受青睐。涞水县有麻核桃树200多万株(折合栽培面积7万亩),拥有狮子头、官帽、公子帽、虎头、鸡心等五大品系,上百个变种。

从小物件到大产业,当真是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蝶变。不久前,涞水核雕传承人用手艺给冬奥会加油,创作了非遗项目与奥运文化相互融合的作品,表达了涞水人民对冬奥会的期待和祝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