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时间:2025-07-17 08:35
□苑延忠
笔友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陌生,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词广为流行,特别是爱好文学写作的人,如果没几个笔友,都感觉跟不上潮流。
笔友和现在的网友有些相似,但交流方式截然不同。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游戏和聊天工具,业余时间的娱乐活动少,人们通常会通过报刊、杂志等获取联系方式,结识笔友,再通过书信进一步交流思想,加深友谊。
在我记忆深处藏着许多由一封封泛黄的书信串起的往事。
1995年,我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初中在乡镇就读,离家远,只能住宿,一般上两周休息三天,自行车是代步工具。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百无聊赖地翻着图书室的旧杂志,忽然在一本泛黄的《少年文艺》中发现了一个笔友专栏。我的心突然跳得快了起来,像是发现了一个通往神秘世界的入口。
我小心翼翼地抄下了“交友”的地址,回家后立刻铺开信纸,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我鼓起勇气给《少年文艺》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交友的想法。等待回信的日子格外漫长,每天放学,我都要绕道去传达室,在一堆信件中寻找那个可能属于我的信封。直到第三周的星期四,我终于看到了那个浅蓝色的信封,激动得手指微微发抖,差点撕破了信纸。
我与笔友在信里畅所欲言,通过文字品味其中的情感,围绕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在学习之余,这些书信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虽然大家只能相互邮寄照片认识,但这并不影响彼此间的交流。休息的时候写信、盼信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感觉世界很小,小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仿佛就站在面前,和自己亲切交谈。
现在,那叠泛黄的信纸还躺在我的抽屉里,偶尔翻出来,纸张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年少时那些未说出口的话语,我依然记得我们在信纸上共同构建的那个纯净的世界。每当拿起这些信件,我都会回想起当初的点点滴滴……笔友在那青葱稚嫩的岁月里给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
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背着书包的中学生,我会想,现在还有人会为了一封远方的来信而心跳加速吗?在这个即时通讯的时代,我们失去了信纸上那份独有的温度。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给那个年代的笔友写信,轻声问一句: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