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时间:2025-08-28 08:34
□保定日报记者 刘 芳 实习生 钮涵烨
晨曦微露,她握紧方向盘,将第一缕晨光揉进起步的鸣笛;暮色四合,她仍穿梭在街巷,把最后一盏灯火送进归家的车窗。
8月19日,记者见到了忙碌中的宁雪彦——保定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103路公交车驾驶员。这一平凡职业的背后,有着她以“服务”为乐,以“奉献”为荣的工作作风,有着“中国好人”、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也有着一言一行温暖乘客心坎、一举一动对乘客负责的青春力量。
她是手握城市“脉搏”的人,每天在固定的线路上重复往返,却用方向盘感知着生活的温度,用一句“慢点上车”“扶稳坐好”串联起千万人的日常。
清晨6时,103路车驶出保定站的公交站台。驾驶座上,宁雪彦熟练地打着方向盘,习惯性地看了看后视镜里的乘客,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这个在公交岗位上坚守了15年的驾驶员,早已把10米车厢当成了自己的“移动家园”。
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日复一日的真诚与温柔。
2010年,宁雪彦入职保定公交公司。那时,她对公交司机的理解只是“把车开稳、别出事、按时到站”。线路上,她眼里只有红绿灯、站牌和仪表盘上的数字。
她说,这是份“靠手艺吃饭”的活儿,熟练掌握起步、换挡、刹车的技巧,就是对这份工作最大的尊重。然而,工作日深的宁雪彦多了不少担忧,毕竟驾驶一辆满载乘客的公交车责任重大。
103路公交日常老年乘客居多,她注意到驾驶员急刹车会让乘客感到不适,为了更平稳地驾驶,宁雪彦在仪表盘上放上了一瓶打开盖子的矿泉水,通过观察瓶中水面晃动来判断驾驶平稳度。
利用场站休息期间,她反复练习,从最初水面急剧晃动,到后来仅有细小波纹,她逐渐摸索出起步和刹车的最佳用力方式,驾驶技能不断提高。
为了给乘客更好的服务,她和线路姐妹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微笑礼仪服务培训,还努力背诵保定市内公交线路,争取成为“活地图”。那时的她,心里装着的是责任。
最初让她心里泛起涟漪的,是些微不足道的瞬间。
盛夏的午后,阳光把柏油路晒得发烫,宁雪彦驾驶的公交车缓缓驶向终点站。车窗外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是103路的老乘客张阿姨。她腿脚不便,推着小推车、冒着汗在站台边张望。
“阿姨,快上车凉快凉快!”宁雪彦停稳车,笑着招呼。张阿姨却摆了摆手:“丫头,我不坐车,就在这等你呢。”说着,她颤颤巍巍地从小推车里捧出一个玻璃罐,里面是码得整整齐齐的腌黄瓜,翠绿可人。
“知道你天热辛苦,这是我自己腌的,酸甜口。”宁雪彦心头一热。她想起平日里帮张阿姨提过菜篮、扶她上过车,那些不过是顺手的小事,却被老人记在心上,顶着烈日等车,就为送一份亲手做的小菜。
那天的黄瓜格外爽口,带着家常的味道,更带着一份被惦记的甜。宁雪彦握着方向盘继续前行,心里明白,这份职业的温暖从不是单向的,你对乘客多一分温馨,他们便会回赠十分真心。
原来,10米车厢里的点滴善意,早已在乘客心里悄悄开花。
2014年3月25日,风还带着些微的凉意,宁雪彦和线路上的姐妹们围坐在一起,轻轻敲下一个约定:每个人每个月从工资里匀出30元,攒成一份“爱心基金”。钱不多,就用在实处:给冬天没有厚衣服的孩子买棉衣,给养老院的老人送水果。宁雪彦说,那时想的就是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杨老师就是那时候走进了她的生活。宁雪彦第一次见杨老师是在站台前。老人右眼失明,拄着拐杖,摸索着看站牌。宁雪彦停下车,问清楚老人要去的地方,扶他上了车。一来二去熟了,才知道杨老师无儿无女,一个人住养老院。
自此,每到传统佳节,103路的姐妹们便会提着“走亲戚”的礼品,走进养老院的小院,陪杨老师说说话,听他讲讲过去的事,就像女儿们回了家。
一晃10年光阴,基金的钱数在慢慢积累,她们与杨老师的情谊也在岁月中深厚。如今再见面,早已没有了最初的生分,老人会笑着接过她们递来的水果,念叨着“丫头们又跑一趟”。姐妹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挽住他的胳膊,讲讲线路上的新鲜事。
这10年,爱心基金像一条细细的线,一头系着车厢里的爱意,一头连着养老院的日常。从陌生到熟悉,从帮扶到牵挂,他们与杨老师的相处已超越捐助者与受助者的界限。那些节日里的闲谈、日常里的惦念,让养老院的时光有了温度,让这份始于善意的联结,慢慢酿成了如同老友般的亲切与默契。
从谋生的职业,到责任的担当,再到善意流动的共情、热爱坚守的从容,当被问起这份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热忱,宁雪彦说,“干一行,爱一行吧。”朴素的话语里,有着对职业虔诚的敬畏。
“15年的公交驾驶生涯,我从新手成为老司机,收获了许多荣誉,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比不上乘客的认可和信任。”宁雪彦说。10米车厢见证了她的蜕变,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专注自身驾驶技术到全方位为乘客服务,再到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也让她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动力。
用心做事,用情服务!10米车厢里每天都在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暖心”故事。
在工作之余,宁雪彦将爱心延伸到车厢之外。她和线路的姐妹们自发成立的爱心基金,用于帮助身边困难职工和贫困山区家庭;“六一”前夕和开学季,她还组织线路同事到贫困山区小学开展助学支教公益活动;客流高峰,她组织线路上的姐妹们到公交车站宣传安全文明乘车,服务乘客;重阳节,她带领姐妹们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向社会传递暖暖的爱心。
她记得哪位老人习惯坐前排,哪位学生要赶早自习。这些年,她把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拆解成发车前的细致检查、行驶中的平稳操控、面对乘客时的耐心回应。
晨曦微露到暮色四合,每一次精准停靠,每一趟平安抵达,都让“干一行”的坚守和“爱一行”的专注,在时光里沉淀出动人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