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日报作者:孟丽时间:2021-10-26 09:52
□保定日报记者 孟丽
全面推进“一个工程、六大体系”
《保定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共分为十章,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该规划不仅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也是我市首个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是指导全市“十四五”期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该规划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先导产业,借力实现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和旅游业跨越发展。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将在“一个工程、六大体系”上取得实质性提升: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成效显著,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高品质旅游供给体系更加成熟,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到2025年,我市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一核四区九河三带”发展格局
综合考虑保定文脉、地脉、水脉和国家重大战略,按照“核心引领、板块推进、带状串联、全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我市将加快构建“一核四区九河三带”的发展格局,推动实施“123456·十百”工作路径,全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展现时代新风的魅力之城,处处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之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活力之城。
“一核”即保定古城文化和旅游引擎核心,包括莲池区、竞秀区、高新区、满城区、清苑区。实施城市标志、古城保护、城市更新等重点行动,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品质为先的城市标杆。
“四区”即京西百渡片区、中华常山片区、中医药康养片区、京雄邻里片区,打造国际知名的山地度假和文化体验目的地、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国家级康养文化区和环雄安“微度假产业群”。
“九河”即以拒马河、潴龙河、唐河、孝义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白沟河为发展轴线,加强“水、堤、路、桥、村、林、景、田”景观环境提升和多元产品开发,打造九河带状公园,形成与雄安一体的国际生态走廊和康体养生休闲带。
“三带”即着力打造京雄保协同发展带(京雄保一号绿道)、太行山西部生态文明发展带和长城文化遗产展示带,塑造京雄保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名片,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展示带、“两山理论”践行示范带和中华文化地标。
“123456·十百”工作路径
围绕一个总定位
紧紧围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激情奋进‘十四五’、再造一个新保定”的总定位开展工作,全力培育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瞄准两个总目标
一是加快“山水保定”建设,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二是加快“文化保定”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文化强市。
再塑三张城市新名片
推出系列主题性品牌活动,放大保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推动创建“一城两都”三张城市文旅新名片,即“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东亚文化之都”和“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做强四个板块
坚持板块推进、集聚发展,全力打造京西百渡、中华常山、中医药康养、京雄邻里四个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板块。
打响五个品牌
整合优质资源,围绕服务北京、联动雄安,全力打造白石山国际山地度假目的地、野三坡国际山水休闲度假目的地、狼牙山-易水湖-太行水镇全域旅游目的地、安国千年药都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雄安·保定世界级品质生活休闲度假目的地五大世界级文旅品牌,形成龙头引擎,塑造顶级TP。
完善六大体系
围绕中心、站位全局,加快构建完善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高品质旅游供给体系、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新发展格局下文旅消费体系、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
实施十项工程
突出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全力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高等级品牌产品创建工程、文化旅游名县打造工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升建设工程、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工程、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工程、文化和旅游品牌提升工程。
打造百个项目
充分把握“十四五”政策窗口期,积极推进旅发大会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文旅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等建设,加快培育数字文旅、夜经济等新业态项目,积极对接龙头企业,推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市未来创想城、国家植物园、古北岳(常山)小镇等一批项目落地,全力打造百个支撑项目。
数说保定文旅发展新蓝图
在“123456·十百”工作路径的“六大体系”中,规划制定了我市到2025年将要实现的一系列具体目标。
新增舞台艺术精品数量由2020年的7部跃升至15部;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建设项目达到40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达到600项以上,建设国家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1个,市级以上传统工艺工作站4个以上,非遗工坊200个以上;各类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演出场所)数量从2020年的349个跃升至360个左右,文化设施年服务人次从2020年的100万人次跃升至500万人次;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达到8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从2020年的46家跃升至60家,其中国家4A级以上景区达到18家,市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100个;到2025年,文化和旅游领域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全国旅游监管服务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覆盖,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相关标准不少于3项,创建3个文化和旅游标准化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