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旅新闻>

擦亮古城“文旅品牌”之二

触摸易县的传统文化脉搏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杨旭时间:2022-03-16 10:18

□保定日报记者 杨旭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易县,穿越千年时光,打开历史大门,去触摸它的传统文化脉搏,感受它在新时代的发酵与滋长。

拾幡古乐

易县东韩村,南依凤凰山,北傍易水河,在这个环境清幽的小山村里,至今还流传着一种清代满族历史文化遗产——东韩村拾幡古乐。

东韩村拾幡古乐是一种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古典音乐。它演奏时使用乐器很多,最多时达到108件,故著“拾”字以概其全,又因演出仪仗队伍中有10面幡旗,所以称为“拾幡古乐”,又称“拾幡圣会”。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名顾勋字善堂的满族人在北京清廷皇宫任乐师,回到家乡东韩村后,他一边颐养天年一边组织村民传习拾幡古乐。在清代道光年间,该村又有一位满族人“鞠某”(名字不详)曾在皇宫当内廷供奉乐师。在两代乐师的影响下,拾幡古乐在音乐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拾幡古乐从清乾隆年间的第一代传承人顾善堂,传承至今已有九代,二百多年的历史。至今还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传传传经传传今传古”,下联是:“调调调雅调调韵调腔。” 它的曲调听起来既不庄严肃穆又不哀婉悲伤,听后常常给人们一种十分愉悦的感受,因此后人又称拾幡古乐为“神仙曲”。

东韩村拾幡古乐融合了宫廷音乐、江南丝竹等多种音乐成分。乐器包括吹管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等多个种类,具体包括云锣、笙、管、月琴、三弦等多达108件。其中,火不思、轧琴、提琴等为现存稀有古老乐器。

摆字龙灯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易县摆字龙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满族民俗舞蹈,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起源于守陵村忠义村,是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字龙灯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因龙体分节、分段,又被称为“节龙”或“段龙”。原为整条长龙,为纪念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而断成十三节,节间用细绳和三个竹环相连。

摆字龙灯由13节龙身和领舞绣球组成,龙身外罩绘有龙鳞、龙爪图案的龙衣,中央固定一个把手,内设三环套月式蜡烛签3个,蜡烛签设计精妙,可保持舞动时烛火始终向上不灭。它既能舞出中国传统龙鲜活灵动、翻江搅海、振兴图腾的气势,又能摆出“国泰民安”“中华巨龙”等变化多样的造型字句,集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

北白涧村南乐会

易县北白涧村南乐会又称“北白涧村南乐善会”,相传始于明朝,确切时间难以考证。据老人回忆,该村南乐会是从村中一座道观中传出,流传下来的曲目大多跟道教活动有关,代表性曲目有《斗蛐蛐》《四上牌》《春夏秋冬》《小二凡》,主要乐器有云锣、笙、唢呐、大镲、小镲、吹管、大鼓、小鼓等,演奏风格有的优雅舒缓,有的高亢激烈。

每年冬闲时节,会头召集会员到村中“会房”组织学习,传承方式仍然是口耳相传。乐器及会中的物品集中保管,云锣、铛等一些老乐器得以保存,现还存有民国时期本村在天津经商人员捐赠的会旗两杆。

易水砚

易水砚又称易水古砚,是中国著名名砚之一,与广东的端砚齐名,有“南端北易”之称。其凭借石质细腻、工艺精湛、宜书宜画、造型典雅美观以及易研墨、不伤笔毫等特点为世代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爱。

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被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北京园博园、军事博物馆等收藏,并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备受赞赏和珍爱。

易水砚的石料主要为紫灰色的水成岩,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颜色柔和,层次分明,有的还点缀着天然碧绿或淡黄色斑纹,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呈页状叠积或成水波纹线状,俗称“紫翠石”“玉黛石”,非常名贵。易水砚石质柔润细腻,硬度适中。观之如细玉,抚之似童肌,叩之若金石。

砚台设计主要根据石材的大小、形状、纹理等设计出作品的题材。一方砚在手,人们品鉴的不仅仅是一幅石墨画,历史风流人物的气质、唐宋元明清古字画中的意蕴、或恢弘大气或精致小巧的建筑楼阁以及名山大川的气势,那些历史中流转的风华韵味,都被设计者一刀刀刻在砚台上。以料构思,因材施技,巧妙的利用石材上的石眼、色层和纹理,融天然与雕工于一体,共同成就一方精美的好砚。

在时光的熔炉中,一块石头也许等待了上亿年才翻山越岭,从砚师的手中修成正果,最后落在读书人的窗前,陪着有缘人写写画画一辈子。

绞胎陶瓷

绞胎陶瓷,又称“透花瓷”“彩胎瓷”,唐代出现,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古代绞胎多类似木纹,其它普通陶瓷品种几乎都是在成型后的坯体表面进行装饰,有的靠色釉、有的靠刻划、有的靠彩绘,而绞胎陶瓷是在坯体成型前通过不同颜色的泥料糅合方式,创造作者需要的艺术表现力和装饰性。因此,绞胎陶瓷不仅具有表里如一的花纹图案,更具有与其它普通陶瓷明显不同的艺术感染力。

张保军作为当代学院艺术派专业从事绞胎工艺研究的艺术家,从业绞胎陶瓷创作三十余年,致力于恢复中断的绞胎陶艺技术,并开拓了现代绞胎新天地。张保军的绞胎陶瓷作品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1995年,在联合国庆祝成立50周年前夕,李鹏总理将张保军的绞胎陶艺作品《天长地久》作为国礼赠送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加利称赞其为“我目前见到最独到、新颖的陶瓷艺术作品……”张保军个人作品也多次受邀参与权威机构的重要学术展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