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潮: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爱上网
今年64岁的王阿姨自从退休后,平日里除了干家务、跳广场舞,一有时间就玩微信,还动员身边的朋友们开通微信,互相加为好友聊语音。
“每天空闲的时候,手机上看看新闻,了解下国家大事和新政策。”退休老人赵先生表示,从他慢慢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感受到智能生活带来的便利。“我平时手机上用得最多的除了微信,就是看资讯和短视频。”
据了解,微信是多数老人“触网”的起点。中科院日前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超九成老人会使用微信聊天。超八成中老年人都会在微信中发表情包、在朋友圈与他人互动、接收或发微信红包,近七成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
困境:忧心支付安全,对新技术心存焦虑
“嘀”,看着自己13岁的孙女娴熟地划着手机,立刻就解锁了一辆共享单车,“50后”退休教师石先生心里既感慨又失落。石先生自认为学习和接受能力尚可,平时微信用得也挺溜,可碰到手机支付这类流程稍微复杂一点的操作,他还需要向孙女“请教”。石先生感慨道:“我们刚学会了微信,年轻人又学会了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好不容易看到赶上时代的希望,结果新事物层出不穷。”
“我虽然用的是智能手机,但平时只上网聊聊微信,像网购、付款、交水电费这类便利生活的业务从来没用过。我每次还要跑窗口、用现金办理这些业务。”王阿姨告诉记者,她家的水费、电费都是去营业厅缴,买菜时使用现金,她就怕支付中出现错误、造成经济损失。
“觉得网上支付不安全,操作较麻烦。”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线上支付是老年人享受网络便利的一大阻碍。如今,有网银、支付宝、微信等多种线上支付方式,但因APP下载、登录注册、绑定银行卡、接收短信验证码等操作流程看着太复杂,成为老年网民遇到的最常见的难题。
政策发力:数字时代呼唤“适老化”服务
如何让老年人顺利搭上智能技术的快车,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要求。目前,工信部已在筛选一批和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站、APP,动员相关企业进行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化改造。
目前,有的网约车软件已上线 “代叫”“关怀模式”等功能。打开按钮,界面已发生变化。字号放大了,界面发单流程简化,输入目的地即可直接发单。同一界面还可输入保存多个常用地点,子女可为老人预设好目的地,老人出门时,点击地点即可一键发单。
“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供给,使其具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操作简单等方便老年人使用的特点,推进智能产品适老化改造,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鼓励企业提供相关应用的‘关怀模式’‘长辈模式’,将无障碍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适老化”是《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提到的高频词,这些正契合了老年人对“数字化生活”需求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