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青芦时间:2020-12-14 10:28
□青芦
满淀碧水,十里荷香,华北明珠白洋淀,承载着燕赵儿女的厚重记忆和浓浓的水乡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洋淀孕育了抗日先锋雁翎队,孕育了雄安新区建设的人才,也孕育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
芦苇画起源于唐宋时期,以芦苇作画,心思奇巧,工艺复杂。芦苇摇摆,芦花飘荡,这是白洋淀最常见的植物,却承载着淀里儿女们深深的情感。把芦苇以一幅幅生动有趣,精妙绝伦的芦苇画的方式展现,让人很难想象,这背后的复杂工序和绝妙心思。“从取材到变成惟妙惟肖的芦苇画,先要经过割、晒、晾、刮、碾、烫、润等前期处理,而后经过烫平、抛光、拼接、粘合、着色等工序精心编织而成,纯手工制作,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以更加先进的技艺和独创的“透雕艺术”发扬芦苇画的传承人张建青,正是凭着这种细致、精致、极致的技艺和奇巧的心思,将一幅幅生动的芦苇画呈现在世人面前,《虢国夫人游春图》、《释迦牟尼佛会图》、《春华三喜图》等等,无一不彰显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以踏实务实,坚守初心,传承文化。张建青所做的巨幅芦苇画《五百罗汉》历时6年,她说“做芦苇画最熬人的一点,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这种工匠精神,既能体现勤劳之美的精神原色,又展现了创造之美的价值升华。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建青走进课堂,走进大学,将技艺和艺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以开放态度,交流进步,不断创新。2020年9月4日,在北京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会上,雄安芦苇画展区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围观。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世平等领导参观芦苇画后大加赞赏。张建青和她的团队向国内外友人介绍着芦苇画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引来阵阵喝彩。通过继承前辈的理念,和自主创新的“透雕技术”,她赋予了芦苇画新的生命色彩,芦苇画正在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包容融合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碧波微澜,洋溢着新时代工匠人的笑脸;芦花飞扬,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的呼唤。芦苇画,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