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您的位置:首页> 文旅新闻>

擦亮古城“文旅品牌”之一

探寻曲阳匠心技艺的古老与深沉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杨旭时间:2022-03-01 12:16

定窑孩儿枕(陈文增仿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近日,保定市召开会议专题听取全市文化旅游重点工作、博物馆之城建设、文物保护利用、文博单位运营、旅游品牌培树等情况汇报。市委书记党晓龙强调,要围绕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着力创建“文旅品牌”,点亮“城市之光”,高标准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奋力推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绽放新颜值、跑出加速度。同时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天,本版特推出“擦亮古城‘文旅品牌’”系列报道,努力深挖保定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为保定文旅发展赋能。

□保定日报记者 杨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逆转地进入快节奏生活时代,但是生活与艺术的追问不曾停下,艺术背后所蕴含的精神趋向,伴随着仪态万千的美涌入人们视野。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探寻曲阳“定瓷、石雕、泥塑”三大非遗技艺,触摸中华传统匠心哲学与灿烂人文,捕捉传统文化的片羽吉光。

一瓷美千年

我国宋代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定窑则是五大官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定瓷历经唐、五代、宋、金、元长达500余年盛烧而不衰。

定窑遗址是中国制瓷历史的缩影和重要见证。现存于曲阳涧磁至燕川一带的定窑遗址,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阳县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理石、煤炭、耐火土、石灰石等。定窑遗址东起北镇(龙泉镇)通天河畔,西止燕川山下,方圆20华里,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俗称“一溜十八坡”。遗址依四面山,傍三面水,为太行山系天宝之地。南北贯穿有两条天然沟壑,一名“泉水沟”,一名“马驿沟”,长年流淌,水质纯净,冬暖夏凉,窑场即由此而建。遗址一带白煤、烟煤蕴藏丰富,盛产石英、长石、黏土等大量陶瓷原料。

在陶瓷史上,定窑的匠工们最早发明了用覆烧法烧制瓷器。史载:江西景德镇、山西平定、四川彭县、北京龙泉务诸窑皆仿效定窑而形成庞大的定窑系。

定瓷传统烧制工艺十分复杂。一般是从当地掘取石英、长石、黏土等,按一定配比加工成泥料,经陈腐后拉坯成型。宋代使用双人操作的辘轳车拉坯,拉出的坯经修整后再进行刻花装饰。加工成的器坯采用浸入法施釉,再经芒口处理后即可入窑烧制。

定瓷为何显赫天下?

一方面是它的白色为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闪青,白中闪黄,恰似淡施脂粉的少女肌肤,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它善于用印花、刻花的技巧,将白瓷从纯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刻花潇洒奔逸,刀行似流水,花成如满月,印花则制范精细,富有华贵典雅的气韵。生产品类以盘、碗居多,也有少量瓶、罐、炉、枕、人物等,装饰以龙、凤、牡丹、荷花、菊花、鱼纹为主。

北宋时期,定瓷生产规模宏大,制作技艺精湛,造型纹饰明丽,风格古朴高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有“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赞美定瓷的风采。但到元代,细瓷生产工艺已经失传。

1970年代以来,定瓷传统工艺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逐步得到恢复,生产出了一些仿定瓷的产品。近年来,定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恢复有了新的进展,生产的瓷器瓷质和纹饰已比较接近古定瓷的品质。

如今,定窑的千古之谜已被破解,在陈文增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千百次研究试验,终于破译了定瓷生产及原料工艺技术,被历史淹没800年的定瓷终于重放异彩。

一锤一钎手生万象

1995年,曲阳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2006年,曲阳石雕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大师卢进桥、甄彦苍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曲阳县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曲阳,石匠的手艺都是祖辈相传的。伴随手起锤落,眼瞅着一块块石头幻化出生命的活力——威猛的狮子、腾飞的巨龙、奔腾的骏马、窈窕的淑女,个个栩栩如生。

有史料记载曲阳石雕成为一种行当,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西汉开始,曲阳石工就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件,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一只曾经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征召当地石匠修建的。到北魏时期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当时佛教兴盛修建寺庙,也促进了曲阳石雕中各种佛像作品的发展。曲阳石雕佛像造型庄重优美,面貌严肃威武,线条流畅自然,至今仍然是主要的传统石雕品种。1953年,从古刹修德寺出土文物中,发掘出佛像、金刚像等石雕作品200多件。在这些雕像的底座上,都刻有北魏正光(520—524年)、东魏天平等年号和作者姓名。经查证,这些作者都是曲阳县人。到唐代,曲阳成为了中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杨琼的“一狮一鼎”被元世祖称为“此绝艺也”。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刘普治的“仙鹤”“干枝梅”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天下咸称曲阳石雕”。

到了现代,刘东元使古老的石雕艺术在他手里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他的弟子卢进桥、甄彦苍、安荣杰继承了传统技法,并用锤子钎子谱写了石雕艺术的新篇章。

红泥塑罢人千态

在曲阳石雕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客户为追求最佳的艺术效果,便要求雕刻艺人先用黄泥塑出所雕人物或动物的模型,等看后感觉满意了再让雕刻艺人雕制成石雕,曲阳泥塑艺术由此形成。随着石雕技艺的日益精湛,曲阳泥塑艺术也逐步成熟。

作为定窑遗址所在地的灵山镇,陶土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曲阳(马若特)泥塑文化产业基地便位于遗址所在地附近的辉岭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曲阳县泥塑艺人马若特开始创作反映民风民俗的泥塑作品,他吸取曲阳泥塑那种粗犷、大气的风格,以山里人为主要塑造对象,创作出了一系列造型各异的“山里人”泥塑作品,在提高曲阳泥塑的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也为山民留了一份“特殊的生活档案”。

民风泥塑是以无杂质的纯净泥土为原料,经磨碎、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糅制作熟泥,用手工捏制成型。为保存方便,使泥人中空外严,阴干之后经高温、空心烧制,无彩无釉,粗犷朴实。

扑面的生活气息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震撼力,它承载着家乡的土风民俗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