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晚报作者:崔庚前时间:2022-03-28 08:46
如果选一种植物代表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结,我认为“竹”是第一位。中国人对竹子的感情在千载的情感寄托中,成为无可取代的“君子”的完美化身。“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子在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巨擘遗留下来有关竹的经典文学和绘画作品不胜枚举……
文学作品当中,咏竹名句甚多。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刘禹锡的“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闭上眼,每一句诗,无不是一幅唯美的画卷,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诗助画意,画表诗心,中国文学、文字、绘画之妙,妙不可言。
竹画是中国绘画特有的专科,大致有两种形式。一为设色竹画,工笔画为多,多见于宫廷画派;一为墨竹,历来文人最爱,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流传最广。
从唐代开始,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唐代画竹名家萧悦,工于画竹,喜欢用纯青色或绿色,一色而有雅趣。五代、宋初花鸟画分为两大主要流派,黄荃和徐熙,黄荃也是一位技艺非常全面的画家,黄派花鸟用笔工整,设色堂皇,成为了当时画院的程式,被奉为规范的标准,后世称为“院体”花鸟。北宋著名画家文同画竹,清秀俊逸,动感十足。追随黄荃遗风的赵昌所绘竹画轻灵、飘逸。南宋梁楷,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元代李衎擅画枯木竹石,尤擅墨竹,双钩尤佳,和赵孟頫、高克恭并称元初画竹三大家,著有《竹谱祥录》,对竹子的形态、画法皆有详细的论述。明代陈洪绶,其笔下墨竹线条洗练,极具生活意趣,文人气息浓郁至极,观之令人心生通透。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传世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其作品清秀高逸,为历代藏家所推崇,其竹画赝品最多,真迹难得一见。当代著名青年画家任重尤擅雪竹,画中雪竹一法,实为黑白、阴阳、两仪之道也。
明代大文学家徐渭创作过一篇散文《借竹楼记》,文中借竹论道,哲理颇引人深思。真广大法师画展取名“问竹”,我想和此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逐一欣赏真广法师四十余幅竹画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传统诗词、绘画艺术的领悟、提炼和升华。作品取法古人,有唐、宋、元、清之遗风,融汇历代画竹名家诸家法,但绝不泥古,有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表达形式,极为难得。他笔下的墨竹近处有笔墨、远观有思想,处处透露出了宁静、祥和。